天天看點

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海曲文學》叢書:一部“老日照”的文化大觀

近日,《海曲文學》叢書9本文集正式出版。《海曲文學》叢書是由中共日照市東港區委宣傳部、東港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東港區文化和旅遊局、東港區作家協會組稿策劃,東港區作家協會主席辛崇發擔任主編,文叢作者均為東港區作家協會會員。叢書共9本,包括8本東港區作家協會骨幹會員個人文集和1本合集。合集《春染故園》為散文、詩歌作品集,是自《海曲風韻》出版(2013年)以來東港區又一部反映東港人文風情的文學作品集,也是日照市尤其是東港區文學精英代表的力作合集,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古老海曲的陳釀韻味。

為推進東港文化強區建設,打造東港文化品牌,東港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組後,就把編輯出版《海曲文學》叢書作為文學藝術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成立了編委會,由東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傑任編委會主任,請著名作家趙德發、日照市作家協會主席夏立君為編委會顧問,并請趙德發先生為叢書作序,請劉傑部長寫了綜述,叢書編輯完成後,由東港區文聯主席阚美玲主席作後記。叢書由日照詩詞學會會長、東港區作家協會主席辛崇發主編,帶領東港區作家協會《海曲》編輯部選稿、編稿、審稿兩年多完成,終于在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之際出版。叢書的出版,是東港文學藝術界的大事,也是東港區文化強區的成果展示。

《海曲文學》叢書是東港區首套文學系列叢書,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150多萬字,内容各具特色,以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體裁,從不同方面描繪了東港區的自然人文風貌,反映了山海風情和鄉鎮風貌,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東港區經濟社會發展、公德心發展成果,展現了鄉村振興、生态旅遊風采,留住了東港區寶貴的曆史記憶,也傳承了東港區優秀的傳統文化。讀者能從中感受時代的大潮湧動,能從中窺見東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貌,也能從中嗅出鄉村振興的芳香。這套叢書創作成果的彙集和出版,全面呈現了日照市尤其是東港區的文學創作整體水準,為東港亮出了文化品牌,助推了東港文旅融合發展,将在日照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極具曆史人文價值。

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海曲文學》叢書:一部“老日照”的文化大觀

《海曲文學》叢書總序

海曲今宵飄玉露,春華秋實滿枝垂

趙德發

今年國慶、中秋節長假期間,我集中時間閱讀日照詩詞學會會長、東港區作家協會主席辛崇發先生用微信發給我的《海曲文學》叢書九卷書稿。陰曆八月十六這天晚上,到樓後花園散步,此時月光皎潔,秋風習習,桂香氤氲,石榴和柿子挂在樹上,我突然想起了崇發兄的兩句詩:“海曲今宵飄玉露,春華秋實滿枝垂。”我想,這不正是東港區文學事業的生動寫照嗎?

衆所周知,日照這個地方在西漢時為海曲縣,1184年之後是日照縣,1989年日照升格為地級市,1992年設區帶縣,這兒改名為東港區。東港區成立近三十年來,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同時,文學事業也蒸蒸日上,作家隊伍日益壯大,優秀作品越來越多。《海曲文學》叢書的問世,恰好反映了這個态勢,讓人十分欣喜。

東港區作協成立後,創辦了《海曲》文學季刊。這份刊物至今已出刊28期,發表了海量作品,成為我市一塊重要的文學園地。這套叢書中的《春染故園》,就是從各期刊物上挑選的精品佳作。作者不隻是東港區的,還有許多市裡的和外地的,可見《海曲》聯系面之廣。東港區作協除了辦好刊物,每年都有許多活動,如下基層采風、舉辦詩會和征文比賽等等。我曾多次受邀參加他們的采風活動,收獲頗多。與叢書同時出版的《日照河山》,便是區作協組織作家去河山鎮的采風作品集。之前,他們還以專集、《海曲》專刊等形式出版過赴陳疃鎮、後村鎮、香河街道等鄉鎮地方采風的作品集,讓一個地方的建設成就、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用文學作品予以集中呈現。

近三十年來,東港區成長起好多優秀作家,他們的作品在全國許多報刊上發表,有的還榮獲獎勵。也有一些作家出版了個人著作,我每每受贈,家中書架上積累了長長一列。即将問世的《海曲文學》叢書其中有八位作家的集子,是東港作家陣容的一次華麗展示。

九部作品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熱愛日照,吟唱鄉音

位于黃海之濱的日照,許多作家生于茲長于茲;一些從外地來此定居的作家,也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他們都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山海相間、美輪美奂之地,自然而然地把這份熱愛付諸文字。翻閱《春染故園》詩文集,表達這份情感的作品占據了大部分篇幅。作家、詩人們有的将視野覆寫全市,有的聚焦于一座山、一條河、一個村莊甚至一條路、一棵樹,字裡行間都是愛,讓人深深感動。在個人集子中,這類的作品也有很多。辛崇發直接為他的集子命名為《海曲鄉音》,作品分為《鄉景》《鄉情》《鄉戀》《海韻》幾輯。他這位土生土長的日照詩人,東港區文學事業的領軍人物,用律詩絕句與各種詞牌吟唱鄉音,記錄日照發展變化,作品蔚為大觀。溯之的詩詞《山海行》,李富晔和張浩的一些散文,也都有此類主題,各有妙處。

二、追溯曆史,審視根脈

曆史是人類的舊時蹤影,藏有豐富的人類活動軌迹、生存經驗與文化成分。作家們普遍對此癡迷,熱衷于溯源而上,追索曆史真相,審視文化根脈。《海曲文學》叢書的作者們也是這樣,他們深入研究本地曆史與人文景觀,将日照的文化“家底”告訴讀者。張永軍的《我所了解的石臼所》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異乎尋常的熱情,大量查閱資料,走訪當地老人,将石臼所的前世今生詳詳細細地寫了出來,讓此書的價值不隻在“文”,更在于“史”了。林麗的 《走遍東港》系列,一氣寫了十幾件“非物質文化遺産”,讓人長見識,飽眼福。張浩是“80後”年輕作家,卻對曆史非常癡迷,文章中屢有新的發現與新的見解。“追根日照千年事,謀略文章百渡槎”,辛崇發的這兩句詩,也可以視為這些創作活動的總結。

三、記錄旅程,描繪風景

李富晔是日照實驗高中教師,曾參加援疆工作,到麥蓋提縣支教兩年。他在《從家鄉出發》這本書中,以多篇文章記錄了在新疆的所見所思。讀着讀着,我們耳邊會響起刀郎木卡姆的樂曲,眼前會晃動着維吾爾族男女的舞姿,忍不住拍案贊賞。尤其是讀到《麥蓋提的驢子》這一篇,見他親手給一頭驢釘掌,而後那驢跳到一邊大叫,讓人忍俊不已,同時也慨歎富晔先生在新疆對當地人的生活投入之深、了解之廣。從辛崇發、林麗、張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他們這些年來走了全國的許多地方,可謂履痕處處。每到一處,他們都仔細觀察、用心體悟,而後撰文賦詩,将自己的見聞與心得寫了出來。《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是王海瑛作品集的書名,表達了她對這個世界的态度。她經常将一顆心缱绻在衆多花木之間,感受四季輪回變化,文筆清麗,沁人心脾。“萬裡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宋•王珪《遊賞心亭》),古人的遊吟傳統,在《海曲文學》叢書作者群裡得到了接續。

四、書寫親情,感悟人生

人世間,最珍貴的莫過于親情,表現親情的詩文也在這套文集中占據了好多篇幅。辛崇發的《父親節前因夢生吟》隻有四句詩:“夢裡依稀腰背彎,解巾擦汗又挑擔。随行百裡心流淚,感悟人生那座山。”讓人讀罷,眼前矗立起一個山一樣的父親形象。賀培美、林麗、王海瑛這三位女作家,都是飽蘸深情寫父母,寫親人,用生動的細節表達細膩的情感。賀培美甚至祈願:“來世還做我的父親,好嗎?”孝女情懷,感人至深。王海瑛的故鄉在四川,難以見到親人,她想到,“也許,對于如鲠在喉的想念,最安全的降落,就在文字裡。‘也許,有些東西,可以通過寫,被轉化,或療愈’”。于是她寫了一篇又一篇,用文字療愈自己對親人的思念之痛。她們還以女性特有的敏銳感覺,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永恒,在平庸中品出詩意。林麗的一些“千字文”,篇幅很短,多有留白,卻表達出她的娴靜心境與精神追求,十分耐讀。

五、唱酬對話,談文論藝

詩詞唱酬,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舉,當今一些詩人也樂此不疲,在辛崇發、秦溯之的書中,都有這類作品。他們與友人唱和,在交流感情、議論事物的同時,也較量着寫詩技藝,可謂玄機微妙。圍爐夜話,則是舊時文人喜歡的聚會方式,當今有了供暖裝置,不用圍着爐子說話了,到一起品茗聊天卻很常見。如果是有品位的人,加上有品位的對話,記錄下來,那就有些價值了。林麗的集子裡,有幾次這樣的對話記錄,她命名為《清淨談》。“清淨”二字,頗有禅意。看他們的對話,便會了解海曲小城一些文人之雅舉,了解他們的人生态度與藝術觀念。《海曲文學》叢書中,還收入一些作者的評論文章,他們對外地或本地的作家作品予以剖析,表明看法,對文學創作的繁榮有促進作用。溯之的一些詩作如《聽琴曲》《懷王大令》《吊劉勰》等等,更是以深厚的文化修養,對古琴藝術、書法藝術以及劉勰的文學成就等高度褒揚,思接千古,酣暢淋漓。

《海曲文學》叢書,作品過千,選材與主題豐富多樣,我在這裡不可能做詳細歸納,讀者展卷,自會領略。總之,這套叢書的出版,是東港區作家協會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是東港區作家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祝賀這套書的出版,祝文友們在今後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海曲文脈的接續與強壯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日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家協會原主席,日照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海曲文學》叢書綜述

劉傑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因“藍天、碧海、金沙灘”而享譽世界。日照古稱“海曲”,其地域主要就是現在的東港區。“海曲”之于日照,猶如“金陵”之于南京,“齊魯”之于山東,代表了這裡深厚、獨特的曆史文化。東港區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四五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境内有古代名人姜太公文化遺址,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農民起義領袖呂母起義舊址——呂母崮亦在于此地。

東港區建區三十年來,在經濟跨越發展的同時,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年輕而有活力的東港,已成為黃海岸邊一顆璀璨的明珠。近年來,東港區大力發揮主城區、駐地區優勢,堅定不移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研究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東港路徑,不斷提升人民群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曹丕曾言,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化繁榮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着重要作用。山海之間的海曲大地,鐘靈毓秀,人傑地靈,豐厚的曆史文化涵養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今天,又湧現出了一大批情灑海曲大地,讴歌偉大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他們創作出了兼具思想性、藝術性的文學作品,涵蓋了古典詩詞、新詩、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各種文體,對東港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力和巨大的推動力。

為更好地傳承和儲存海曲文化,在東港區委宣傳部、區文聯的關心支援下,東港區作家協會經過一年多的醞釀籌備,編纂出版了這套《海曲文學》叢書。這既是總結東港區文學成就、澤被當代之盛事,也是延續文脈、以傳後人之幸事,更是展現文人風骨、弘揚時代精神之大事,是當代海曲文化的一個标志性事件,值得祝賀!

中華曆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高山不拒微草,大海不拒百川,《海曲文學》叢書就正是那一棵棵小草、一股股涓流。海曲大地曆來不乏文化巨子,南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著有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金代狀元禮部尚書張行簡(東港區日照街道人),禮學建樹突出,著作頗豐;明代狀元焦竑(東港區西湖鎮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實體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東港區濤雒鎮人)聞名于世,他的人文思想有着深遠的影響。“人與星相聚,天随海共寬。”東港區設立後,東港區作家協會于2003年應時成立,并創辦了《海曲》刊物,之後又建立了《海曲風韻》公衆号,還彙聚了一批有志于文學的愛好者和寫作者,文學創作立足實際,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時事,格調高雅大方,文風樸實流華,用筆求實厚重,内容緊随時代,獲得社會各界好評。《海曲文學》叢書編選了八位作者的專輯和七十多位作者的合集,共九本。所選作品多是在省級以上刊物和平台發表或獲獎的具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荟萃了各位作家的文學精品,集中展示了東港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文章的作者分布在各行各業,他們積極投身火熱的生活,抒發心靈美感,感悟人生價值,提升社會境界,彙聚發展正能量。他們用筆觸描繪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他們用激情讴歌東港改革開放的成就與輝煌,他們為東港的建設和發展鼓與呼貢獻了文學的力量。

(作者為中共日照市東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海曲文學》系列叢書後記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阚美玲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工作,海曲文化系列叢書《海曲文學》如期編纂出版了,這是對近年來海曲文學創作的一次集中檢閱,是東港區文藝繁榮發展曆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此,謹向各位編委、編輯和作者表示誠摯的敬意,對大家的辛勤付出和衷心的感謝,向叢書的出版表示熱烈的祝賀!

曆史上,文化的繁榮發展,總是深深根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壤土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海曲文學》叢書的編輯出版,不僅僅是東港文學事業發展的一大成果展示,更是東港文學戰線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勇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不負新時代的一次自我激勵和動員。

在這片充滿豪情和芬芳的熱土上,東港區作家協會按照區文聯的部署要求,深入貫徹習近平文藝思想,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與社會同發展,為東港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助力。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積極參加各種主題性文學采風創作活動和征文比賽,以《海曲》期刊和《海曲風韻》公衆号為陣地,為發展呐喊助威。一大批充滿正能量,充滿對黨和國家、對人民飽含深情的精品力作持續推出,在這方缤紛的文藝芳草地上,綻開了多多絢麗花朵,為東港高品質發展帶來了滿目春風。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号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殷殷囑托猶在耳畔。

站在新時代坐标之上的東港文藝戰線,無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感召、所激勵。舉精神之旗、鑄時代之魂,廣大文學愛好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南,切實擔當起做好新時代文學工作的責任。面對新時代新變化,深刻領會“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标,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領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化偉大複興的重要論述,提升整體視野,築牢寫作根基,明确下筆基調,牢牢把握主流和方向,在巨大的曆史運動中認清時代的本質。

——增強“四力”,用心用情打造更多文學精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文學的實踐經驗和探索成果,在交流互鑒中學習别人之長,取他山之石融合創新,實作創作突破;要發揮好文學優勢,充分展示東港文學獨特魅力,不斷提升東港文化影響力。

——做到“三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開展文學創作。在文學創作與實踐中,切實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更多地走進基層、走向群衆,從群衆和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從人民群衆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火熱生活中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堅持“兩為”,讴歌新時代、塑造新時代的新人民。通過參與人民群衆創造新生活的實踐,獲得對自我與世界的新的認識,更好地用好手中的筆和紙,為民族的複興、國家的富強、人民幸福而歌。

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讓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自覺肩負起新時代文藝工作的責任擔當,勤奮耕耘,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為繁榮東港文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祝東港區作家協會越辦越好,祝全區文學愛好者多出精品力作,祝東港文化發展百花盛開,香飄内外!

(作者為日照市東港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海曲文學》叢書:一部“老日照”的文化大觀

作品簡介

辛崇發-《海曲鄉音》詩詞集:

本書是一部詩詞集,共分鄉景、鄉情、鄉戀、海韻、雅文(詩詞評論)五部分。作者滿懷深情用詩詞反映了自己出生和工作的家鄉日照市(舊稱海曲縣)的民風民俗和新時代發生的重大變化。其作品樸實耐讀,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文化特色。

張永軍-《我所了解的石臼所》文集:

該文集作品記錄了曆史上的石臼所古鎮滄桑歲月,不是懷舊,也不是複古。作品中,石臼所像是一本五味陳雜的史書,随着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日照縣完美轉身成了地級日照市,由大港起點的鐵路和港口被稱作直通歐亞大陸東方橋頭堡,這是石臼人的驕傲,是石臼街道滄海變桑田的真實寫照,折射了日照的發展和向海經濟的日益繁盛。

李富晔-《從家鄉出發》文集:

本書有鄉土的芬芳,有鄉土的營養、力量,從中可以尋根、生根、長根、養根;有作者有援疆記憶,有大漠邊緣、昆侖山下的綠洲縣城作者的第二故鄉麥蓋提;有作者思想的遠行,在路上有遇到該遇到的人、景、事;有作者一路走來的思考,一些有關教育、生活的思想碎片。

張浩-《海上的街市》文集:

“海上的街市”是作者無數個深夜的夢境,如海市蜃樓般虛無,卻又如家鄉日照般真實,日漸繁榮,借黃海封海開海時千帆競發的景象,抒之于詩,借以之為書名,以表對日照之愛。文集“海曲情思”“大地的呼吸”部分裡有淡淡的鄉愁和鄉戀,以及對日照曆史的閱讀和感悟,形成文化的思考。

賀培美-《光陰裡的行走》文集:

本書是一本散文随筆集,全書貫穿一個“情”字,字裡行間無不洋溢着對世界、對人生、對自然、對萬物的深情感悟和柔情期待。内容涵蓋日照的風土人情,懷古思今的情感表達,親情愛情師生情,世間别樣風流情愫。全書用或長或短的文字,抒發或深或淺的思緒,記錄或急或緩的光陰,描述了人間的真善美。

秦緒合-《海右初光》詩詞集:

詩詞集力求兼具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一是寫景狀物,抒發胸懷,歌頌祖國大好河山。二是以詩為筆,凝魂聚力,讴歌時代風雲際事。三是仰望曆史,發思古之幽微,與曆史文化人物對話。四是鑒古思今,格物緻知,用詩詞狀志言情。五是酬答唱和,詩詞往來,向往友誼與未來。

林麗-《清淨談》文集:

《清淨談》一書,是作者在日常讀書、工作、旅遊等方面,以抒寫内心感悟,突破人生局限,打開生命的縱深度為主的文字記錄。文筆散淡,清淨,不争,似清談一樣透明澄澈。從微觀層面是作者生命的記錄,宏觀上折射出帶有個人質感的日照人文與生活。

王海瑛-《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文集:

該書是一本散文、詩詞合集。作者以素常大自然所見為主線,順應季候節序,用詩意寬憫的文字,描草本的形,養木本的心。用積極尚善的人生态度,抒寫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敬畏,細緻地描寫日照本地山水風光、花草樹木、園林景緻。

合集-《春染故園》文集:

本文集精選了東港區作家協會官方刊物《海曲》及官方微信公衆号《海曲風韻》的作品,是繼2013年出版的《海曲風韻》後,又一份珍貴文學作品集。以文學的形式集中反映了日照市尤其是東港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縱向跨越曆史時空,橫向覆寫東港大地,留住了東港區寶貴的曆史記憶,記錄了山海風情和鄉鎮風貌,也弘揚了東港優秀的傳統文化。

半島網編輯:王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