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着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摘要: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着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 部落格: http://www.cnblogs.com/jhzhu
- 郵箱: [email protected]
- 作者: 知明是以
- 時間: 2014-08-08
厭書
我親愛的媽媽是國小教師, 我也像大多數老師的孩子一樣有着不錯的成績、 傲嬌的姿态、頑皮的性格.
可我一點都不愛看書.
雖然我學習很好, 但我幾乎不看除了課本以外的書。 倒不是人教版的課本有多麼優秀, 隻是我太讨厭書。
我對書籍如此忽視的态度, 一直很難找到一個準确的解釋.
如果實在要深究, 可能是因為, 那時資源很有限的小鎮國小, 支撐不起小夥伴兒們豐富的興趣. 我隐約記得幾個愛看書的小夥伴, 有一個愛軍事政治武器, 還有兩個愛武俠. 還有一些我也不知道他們”愛”看啥, 因為他們總拿着《故事會》, 《知音》之類, 這可能是他們僅有的可以容易拿到的書籍資源.
對饑餓的人, 很難判斷他對食物的喜好.
而這些“不正統”的書籍, 不會得到任何官方的支援, 甚至會被打上“無用、低俗”的标簽. 而學習方面, 我一直是很“聽(官方的)話”的.
作文書是唯一被官方認證的一類,而它,實在太乏味。
愛書
解釋可能有些牽強,但事實是,一直到上大學,我讀過的課外書兩個手都可以數過來。
一般,20來歲的人便開始要思考“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之類的哲學問題了。我一邊思考這些問題,順便吃喝玩樂的荒度了兩年最寶貴得時間。突然有一天,我發現,身邊的人都好像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隻有我在茫然踱步。于是,我問自己:是不是該起床了?
慶幸的是,我有這樣兩個朋友:
- 一個很會生活,帶我學會欣賞交響樂和路邊的風景。
- 一個很有思想,讓我認識更有意義卻與衆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讓我懂得:在迷茫的時候,看書是最快能讓你平靜下來的方式,也是從來都不會錯的指路牌。
遲到的醒悟如老來得子,越發珍貴。但在嘗試閱讀的初期我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很難有毅力看完一整本書,總是半途而廢;比如看完了卻不知道作者在講什麼;也有時候看完了才發現這并不是我想看的;等等。。。
直到,我遇見了她。。。
如何閱讀一本書
(線上試讀) | 簡介: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着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并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相異而聞名于世。
- 查爾斯·範多倫(1926-)先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将本書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莫提默·J.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出生于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14歲辍學為太陽報送報。但他不滿足于此,立志要當一名記者。為了這個夢想,他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夜校。在這裡,他受到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托馬斯·阿奎那等哲學家的影響,立志成為一名哲學家。在獎學金的幫助下,他非常輕松的完成了哲學學位的主要課程。但是,如中國80年代品學兼優的孩子一樣,艾德勒也特别不擅長體育,以緻挂掉了必修的遊泳課,沒有拿到學位證書。。。⊙﹏⊙b汗。他希望能在哥倫比亞大學注冊一門課程,卻遭到很多同僚的白眼:我不承認你的學曆。在他的不屑努力和美國好同僚 John Erskine 的幫助下,最終還是做到了。
John Erskine,作為“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的最早發起人,把Adler帶入了西方經典書籍的世界,也用他先進的思想和出色的人格魅力把Adler納入了夥。随後,他一直緻力于把西方經典帶給更多年輕人和與之相關的教育方面的改革。
為何寫這本書
一個有責任感的教育家、學者,總是走在社會的前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在書中,作者也對目前教育中對閱讀能力的忽視和常人在閱讀技巧方面的拙劣表示了憂慮。
Adler一生的努力都緻力于改革教育和強調經典書籍在大學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地位。
Adler himself later said that he would like to see the studies of the classics, much of the undergraduate B.A. curriculum, brought down into the high school level. And that undergraduates would be then freed (and intellectually better prepared) to focus on their own area of specialization, their own career field.
–《Mortimer J. Adler - NNDB》
《如何閱讀一本書》,便是他一生事業的自然産物。
閱讀的四個層次
《如何閱讀一本書》(以下簡稱《如》)把閱讀分為清晰的四個層次,循序漸進。全書便以此為骨架展開。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即你的語言水準能明白作者在說啥。
這方面更多是國小國文老師的事情,就不用多講了。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即在很短時間内,了解作者表達的重點。從表面上觀察這本書,能夠回答下面幾個問題:這本書在談什麼,他由哪幾部分構成,構架如何。
這非常有别于普通人常用的閱讀方式,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是你在追求什麼,而不僅是它告訴你什麼。是以,也需要不同的技巧。作者給了非常實用的建議:先從包裝,作者簡介,引言,目錄等資訊入手;然後決定要不要流暢快速的掃一下内容,偶爾停下來仔細讀幾段;書本的最後一節往往是主旨的提煉,切不可錯過。
這是一個從模糊到精确的漸進方式,它的優勢展現在:如何這本書顯然不是你想要的,能立馬停下,不至于浪費時間。
我個人經常購買電子書,因為基本可以在免費的“試讀版”裡完成“檢視閱讀”,以免浪費。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全盤、完整、優質的閱讀。
作為前提,你最好能知道這是一本什麼類别的書,因為不同類别的書結構和表達方式都千差萬别。它需要達到的條件是:
能将書的重要章節歸納出來,了解他們如何按照順序——可能是事情發展順序也可能是邏輯推理順序——串聯起來,判斷作者的主旨,并對這個主旨做自己的評價。
這一部分是全書篇幅最多的部分,描述了非常多實用的閱讀技巧方法,引用了大量的經典書籍,涵蓋了做筆記技巧,主動閱讀的核心,快速為書籍分類、分優劣,定位關鍵詞,歸納主旨,如何正确的評判一本書等很多方面。可以說是閱讀指導方面的百科全書。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層次,
通常需要閱讀與一本書同類的很多書,列舉出其中的相關性,并從中構架出任何一單本書都沒提煉的新主題。
對于一個特定的問題,絕不是一本書就足夠的,但哪些書于這個主題相關呢?換個角度講,茫茫書海,怎樣才能找到對的資訊?沒錯,在一大堆書單裡,你需要快速選擇出你需要的,又需要回到“檢視閱讀”。(作為一個程式員,我簡直驚呆了!原來不隻代碼裡有如此美妙的遞歸)
更多的技巧,在這裡無法一一列數,僅摘抄一段大家體味:
能夠熟練檢視閱讀的讀者,不但能在心中将書籍分類,而且能對内容有一個粗淺的了解。他也會用非常短的時間就發現,這本書談的内容對他研究的主題到底重不重要。這時他可能還不清楚哪些資料才是最重要的—這可能要等到讀下本書的時候才能發現。但是有兩件事至少他已經知道其中之一。那就是他不是發現這本書必須回頭再讀一次,以獲得啟發,便是知道不論這本書多有趣又多豐富,卻毫無啟發性,是以不值得重新再讀。
這個忠告通常會被忽略是有原因的。我們說過,在分析閱讀中,技巧熟練的閱讀者可以同時用上許多技巧,而初學者卻必須把步驟分開來。同樣的,主題閱讀的準備工作—先檢視書目上所有的書,在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先檢視一遍—可以在做分析閱讀時一并進行。但我們不相信任何讀者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技巧再熟練也不行。這也是許多年輕研究所學生所犯的毛病。他們自以為兩個步驟可以融合為一個,結果閱讀任何書都用同樣的速度,對某些特殊的作品來說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但無論如何,對他們閱讀的大部分書來說,這樣的方法都是不對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
結語
作為百科全書的編者,作者在《如》中展現出驚人的閱讀廣度,在曆史、經濟、科學等各個行業的經典書籍都有深刻的了解。我想,如果有外星人想要了解人類近300年的成就,隻需這本書和它的引用書籍奉上即可:第一本用來教會外星人怎麼讀,剩下的則把人類精華呈現給它。
最後:
所謂的藝術或技巧,隻屬于那些能養成習慣,并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如何閱讀一本書》
與君共勉。
引用
- The Beginnings of the Great Books Movement at Columbia by John Van Doren
- Mortimer J. Adl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Mortimer J. Adler - NNDB
Written with StackEdit.
此部落格已遷移至blog.bookbook.in,以後不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