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咱们来聊一个轻松的话题,给大家分享我最近读的一本书《深度工作》,个人读完深受启发,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然后花了差不多 2 个星期去践行了书中的一些深度工作的方法,收益良多,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把我读这本书的收货分享给大家。
在此之前,请先允许我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 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先生。
纽波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博士。他从小就是学霸,大学本科进入到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博士学位是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的。纽波特从事的研究工作是研究计算机算法。 但或许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他对社会问题非常有兴趣。纽波特的父亲是一名社会学家,同时也是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公司的高管。
在我看来,一本好书至少要解答读者三个问题: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而本书恰好解答了这三个问题。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其实有点类似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达到一种心流状态,整个人进入沉浸的状态中。 纽波特研究了职业的运动员、表演艺术家、科研人员,发现他们在做自己专业的事情时,都会进入这种状态,纽波特把这种状态称为“深度工作”。
万维钢老师在解读《巅峰表现》这本书的时候也解释的这个现象:人们感觉最幸福的时刻都是一种相似的体验。你的每个决定,每个行动都跟你上一个决定,上一个行动无缝衔接,做事完全不卡壳,非常顺畅,整个是个自由流动的感觉,心流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我自己对于纽波特这个观点是有体会的。我有时候写文章,进入状态后,思如泉涌,一小时能写2000字;但有的时候,心思集中不起来,一小时100字也写不出来。 我个人感觉我写程序最高效的时候是在我写开源软件 JBlock 的时候,那个周末我突发灵感,想用 Java 写一个联盟链项目,并开源给初学者入门。 那天思维特别流畅,很快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工作状态,连续编程 16 个小时,搭好了整个项目的框架,并实现了所有的核心功能。 我记得那天我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不超过 5 分钟,饭都是我妻子端到我的房间,我一遍看着显示器屏幕一遍吃完的。 我想这就是万维钢老师说的“巅峰时刻”,那种感觉终身难忘,不过从那以后(18年)我就一直没有再进入这种状态。
直到最近我跟朋友出来创业,重新调整了状态,同时又有本书的指导,我隐约觉得自己又有些心流的前兆了。
深度的意义
首先,人一旦进入这种深度工作的状态,工作的效率可能是一般的10倍到20倍。 纽波特认为:一家提倡深度工作的公司,人均能够创造的价值是同行公司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他在书中举了
Instagram
的例子。
Instagram
最终以 10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
Facebook
,而被收购时只有 13 名员工。 能以这么少的劳动力带来如此巨大的价值,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其次,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行业的大师,深度工作的能力也不可缺少的,因为简单的重复性练习很快就会达到一个天花板。
第三,不管是像工程师,作家,科学家这样的脑力劳动者需要深度工作,像职业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的时候也是需要深度工作的。 篮球明星科比有一次在采访中讲,他每次上场比赛前,都在精神上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脑子里不再想任何其他事情; 这时他对队友的态度就是“哥们,这时不要和我说话”。等入定之后,才上场比赛。也就是说,深度工作不只适用于脑力劳动,各种工作都是适用的。
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
纽波特说,大部分人做不到深度工作是因为 最小阻力原则 ,指的是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的选择 [最小阻力路径] 来完成工作。
比如你今天要开发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模块,同时又有很多邮件要回复,还有一些细小的 Bug 要修复。模块开发你来说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但是你却总是习惯先修一修小 Bug,或者回复邮件这些相对简单的事情。
人如果总是在简单、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大脑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因为任务切换总是意味着能量的耗散。
纽波特讲,要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总体来说就是要系统的练习,尽量杜绝外界的干扰。具体的践行者分为两个流派:禁欲主义 和 双峰主义。
书中大概总结了 4 深度工作种方法,这两种流派的都有。
- 尽量远离干扰,把自己跟外界干扰隔离开来。 这是类人是禁欲主义哲学的追随者,他们通过摒弃或者最小化肤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他们往往具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 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通常他们都是我们眼里的工作狂。比如
在写哈利波特最后一部分由于一直没法进入工作状态,于是她在一家顶级的五星级酒店住了一个月完成写作的。 比尔盖茨在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重大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把自己关在湖边小屋,把自己与一切电子设备隔离开来。J·K·罗琳
- 要分清浅层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工作内容,每天安排不同的时间做这两种不同的工作。 比如,查收邮件,浏览新闻,整理文档等,这种可以在浅层工作状态下进行。这种工作即使偶尔被打断也没有关系,因为重新投入工作 不需要预热时间,或者说预热时间很短。你甚至还可以在一边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边戴个耳机听音乐。
- 双峰工作法: 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处理其他所有的事情。作者给的建议是一周中抽出 2-3 天作为深度工作时间,尽量屏蔽一切社交性活动(包括聊微信,刷抖音), 这几天到公司之后就直接把手机调成静音交给前台保管,或者找个自己不容易拿到地方把手机放好。但是通常我们作为职场人员是很难做到的。我现在的做法是:早上 9 点到下午 4 点这段时间 把手机关闭 WIFI 和流量放到我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告诉我的朋友和客户,有非常紧急的事情就打电话。由于程序开发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职业,聊条消息会严重影响工程师的开发效率。因此,上午 9 点之前我会把该回的邮件,微信消息处理完,然后 9 点到下午 4 点这段时间我就专心清空我的工作队列,不看手机。 然后下午 4-6 点统一回复微信和邮件(因为现在处于创业阶段,基本一边做开发一边还要做业务和客服,所以微信消息会比较多)。 当然前期你需要跟你的朋友和客户沟通好,后面慢慢的他们就自然熟悉你的工作习惯了,也就不会怪你没能及时回复微信消息了。
- 尽量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工作。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就如同为了钱跟人结婚一样,长期下来会大大降低你的工作激情。 如果你勉强凑合的话,那么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必然会浪费你的注意力,甚至会影响你的工作内容,那么可能会导致你一直无法进入深度工作。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情况是就跟那些你喜欢的,而且又比你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你更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因为这些往往都有些比较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你能从他们身上”偷学”很多技能。 比如我的一位同事 C 君就是一位极为自律的人,而他貌似是属于那种掌握了通用的学习方法的人,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高手甚至是大师级别的水平。
总结
《深度工作》这本书的作者纽波特的观点: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追求卓越,需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寻找工作的激情。 而要练习深度工作的能力,一个方法是区分浅层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内容,安排专门的时间,避免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要选择有稀缺性的工作和技能来练习,并且要和你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不要勉强凑合。
除此之外,我个人对于深度工作还有几点心得:
第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和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的时间,需要通过训练,找到它,在深度工作的时间,处理那些最难却又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一般晚上10点以后和早上5-7点之间是比较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所以我一般把看书和写作的时间都安排在这个时间段。
第二,在工作的过程中主动休息,换换脑子,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让你时刻保持比较好的精神状态。通常电子设备的说明书上一般都会写上最佳的充电时间是在电量还剩 20% 的时候, 而不是电量快耗尽的时候,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 我觉得这个道理对我们人类同样适用,不要等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去休息,如果你通宵了一个晚上(8个小时),你会发现即使你第二天睡了 12 个小时,你的精神能量还是回不到之前的状态。
第三,知行合一,如果你想验证某个方法是否对你有效,最好的办法就是践行一下,其实上述方法你只要选中其中的一条去坚持执行一段时间,就会比较有效果的。
第四,要养成一些比较好的习惯或者品格,最好一次执行一到两条,而不是全部,否则因为太难而容易放弃,这是我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的。因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用不断的小成功激励自己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你想一次达成所有的目标,那么往往是兴致勃勃的开始,灰头土脸的结束。就以深度工作这件事情为例,纽波特在书中还讲了很多其他的练习深度工作的办法, 比如使用计分板公开地记录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段。但是我目前只践行了第 3 条:双峰工作法,因为我知道太多了我可能一条都执行不下去。
最后:祝大家都能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