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作者:喜庆的钢琴0P

在一个技术至上、机器觉醒的传媒时代,后真相登堂入室,算法推荐大行其道,信息茧房比比皆是。市场、资本与权力合谋,数字封建主义横行。本书是杜骏飞教授关于“新闻人本主义”研究的全面总结,旨在解析这个新闻时代的观念症候群,并以知识分子立场和“新闻人本主义”回答当下“新闻业向何处去”这一紧迫问题。作者力图以“新闻人本主义转向”促进媒介社会的批判性共识,推动新闻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形成。—— 编辑推荐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

杜骏飞 著

ISBN:978-7-100-23498-6

定价:6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4年6月新书上市

新闻学即人学,新闻精神即人文精神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更高的意愿》(2024),杜骏飞/图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节选自《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杜骏飞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5月版)“代序”部分。

曾经,在人本主义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历史中,我们可能也注意到,其实新闻所弘扬的,原本应该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二为一。但是很遗憾,随着媒介技术的渐次发达,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工具理性的一枝独秀。韦伯(Max Weber)曾经说过,工具理性的泛滥必将带来价值理性的衰弱。诚哉斯言,我们传媒的今天,大约就是一个明证。被技术革命所刷新的“专业主义”,还将进一步加剧人本精神的衰弱。对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对于交往理性有自己明确的观念,他强调交往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强调我们人类需要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只有这种全景式的交往,才会是我们战胜机器时代工具理性的唯一法则。福柯(Michel Foucault)有一段话,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思考框架,他说:权力并不只是压迫性的,它还要致力于生产。显然,在权力批判方面,他比阐释权力反抗的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更为深入。事实上,权力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有鼓励我们为其所奴役、为其生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谈论新闻要从既往的图式中解放出来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尽早对这种物化的权力做出根本性的回应。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的困境由四个“泛化”组成,包括:新闻本身的泛化、传媒边界的泛化、新闻人身份的泛化和新闻效用的泛化。对于新闻人来说,过去清晰的信条多已模糊,过去得到的权利都已失去;对于新闻来说,个人意志开始让位给统计数据,人的自由开始让位给网络秩序的稳定,隐私开始被无条件地入侵,伦理开始让位给算法,写作开始让位给程序。面对这一切,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自处?我的所有意见都在于此:只有重新皈依人本主义的信念,才能回到新闻业的本原;因为,也只有回到我们人的精神本原,人才能成为自我主宰的族群。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自《哈钦斯报告》以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教义,大致是服务精神、独立、民主、专业话语等。潘忠党和陆晔在十几年前所讨论的“成名的想象”,其焦点是新闻人职业声望和理论教义的对应。不过,当下的新闻业在相当程度上,成名的想象已不再可能,传统新闻业的衰落就是一个证明;即使是“专业主义”本身,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穆尔(Wilbert E. Moore)认为“专业主义”具有以下数个逐步深入的层级特征:全职的工作,对一种使命的承诺,正式组织的认证,专业化的教育,服务的导向,被责任限制的自主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其说是社会服务的实践,不如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多年来,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各种新闻观念借此博弈的一套话语;而理想的新闻精神,本应要兼顾那些有社会信念的知识人的任务,比如为社会权力而奋争,为价值诉求而客观表现,为解放人而实践。这种理想型,才是我们新闻追求的最终目的。一旦理想被现实背叛,一旦技术至上主义使理想不可能时,我们就必须做出严肃的路径选择:要么我们只坚守新闻职业而放弃“专业主义”,要么我们全面迭代这一职业圭臬。但不论如何选择,新闻业的理念都将面临一次巨大的转型。我认为,在这一场新闻业的理念转型中,“成名的想象”应让位于“信念的回归”,这一信念就是新闻的人本主义。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今天,人们对新闻业的焦虑分成两个层面:一是有形层面上,我们看到新闻业的日渐萧条,老新闻人纷纷出走,新闻业附加值降低;二是无形层面上,有一种来自内心世界的焦灼,人们对于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好新闻,新闻业向何处去,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都开始产生了怀疑。所以,老新闻人和传统新闻学最不能够适应的,其实并不是发行量、收视率的溃败,而是整个新闻价值观和新闻运作体系的崩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闻业实现职业独立自主的自我想象,受到技术的压迫、权力的压迫和资本的压迫,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受到“群体”的压迫,终于日渐变得不可能。那么,在这四重压力之下,反抗的工具是什么?我认为,唯有人本主义才能保持新闻业的自足性,唯有人本主义才会是新闻理想的精神庇护,并有望使得新闻业回归“知识分子行业”。回到新闻与人的本源关系看,新闻学所谈论的人,包括作为报道对象的人、作为记者和把关人的人,以及作为受众与公众的人。事实上,新闻学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对新闻进程中的人的关怀。受到西方新闻界广泛认可的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制定的《职业伦理规范》明确提出:“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在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发生事件才是新闻,并非只有非常言论才是意见,并非只有变化万端才是历史。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充满了我们这些平凡的人。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历史,因为我们需要正视历史的真实;那些朴拙平淡的言论,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意见,因为我们需要心声;那些波澜不惊的事件,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新闻,因为我们需要看见真实和具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采访不仅是对事的还原,也是对人的抵达。只有当我们抵达了人,我们才可能真正地抵达新闻。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关于“新闻人本主义”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囊括了在这一命题下六年来的思想成果。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总结,本次出版对曾作为期刊文章发表的篇章作了系统性的修订。本书指出新闻学应保持批判精神,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义转向,围绕“公正传播”“数字交往”“价值算法”“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人本主义”等概念,解析新闻学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强调以新闻人本主义熔铸新闻的专业性。本书还附录杜骏飞教授与史剑辉、宗益祥的两篇谈话,重申只有回归创造、批判和关怀的知识分子秉性,新闻业才能够保持它存在的理由,尤其在当下的数字交往时代,更要重视人文取向、强调“人的法则”,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执两用中,力图全面实现技术向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目录(滑动阅读)

代序 ·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一 · 新闻业的瓦釜效应

二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

三 · 交往社会的来临

四 · 价值算法的使命

五 · 重访专业新闻

六 · 回到白璧德的遗产

谈话一 · 抵达人的价值

谈话二 · 数字白璧德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新书荐读

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研究领域:互联网传播,新闻理论,传播与中国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