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连绵不绝,水源却成了稀缺资源。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如何为军队运输足够的淡水备用,着实是一大难题。粮草尚可运送,水分子轻盈飘渺,一路颠簸损耗殆尽。即便少量运至,终将变质无法饮用。面对重重困难,明军前辈们是如何解决燃眉之急?他们凭借过人智慧,在水源短缺的环境下作战,终能喝上一口甘露,活下去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一、探索蒙古,沿途扎营水草丰美之地
明军打击蒙古游牧部落,常年征战于祖国的北疆。那里群山连绵,草原辽阔,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更是数不胜数。一支几万上百万之众的大军,怎么满足每名将士的口渴?长途运输淡水固然是上策,可一路颠簸,损耗无疑将是巨大。就算少量运至,也难免将会变质无法饮用。
历经几番与蒙古游牧民族的鏖战洗礼后,明军将领们逐渐总结出一条经验:只要沿着水草丰美之地徐徐前行,一来可暂时扎营纾解口渴,二来倘若遇上敌军足迹,顺藤摸瓜寻访更是捷径。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挥师远征,深知水资源对军心军纪的重要性。每当经过一处沃野千里的草地泉眼时,都会留下御笔钦命,赐名以资纪念。有时还会命令大军驻扎数月,芸芸众生俱能充分补给。直到草木残存不多,泉水将竭,太祖方才吹响战斗的号角,继续北上。
如此循序渐进,对付游牧善战的蒙古人来说确是上策。然而,夏日草原干燥酷热,冬日寒流凛冽,难免遇上水草窘迫。当年明太祖辗转云贵川黔,亲历过水草皆无的处境。对此,御笔谕令有云:"凡遇荒山野径,宜多留心,勿稍忽视,切切。以免误入祸患于无形之中。"由此可见,即便在草木枯竭之时,也要密切留神身边的一草一木,才不至于彻底失去水源。
二、天助明军度过难关
即便是明军这等久经沙场的铁军,在荒漠戈壁之地也难免会遭遇种种困顿。有时连绵的暴雪风雨,倒能成为解渴的意外之喜。
当年明太祖亲征大云南,途经阿里高原时,正值暴风雪肆虐。大军久攻不下云南守军,兵困马乏,水草皆告耗尽。偌大的军营里,到处是渴嘶嘶的战马和口干舌燥的将士。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救了明军一命。漫天飞雪落地之际,明军上下立即用盆盆罐罐接了足足数万担的雪水。幸而暴雪持续了数日,明军更是接连存储了数万担雪水,终于渡过了燃眉之急。
然而大军终有开拔的一天,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取之不尽的雨雪也难以全靠。在草木荒芜的沙漠中,每每晨间睁眼,就能见到满地的白霜露水。明军便命小卒用长衫长袍拂过草地,很快便湿透了。待到日上三竿,温度升高,白霜化作水珠,众人只需扭干衣袍,喝上一口凉津津的湿露,暂时纾解口渴。
更有甚者,还能靠着战马找到地下泉源。那一年,明军远征喀什噶尔,途中迷路了数日,人畜俱困于无水可供。就在众人垂头丧气时,突见一匹老战马在荒漠中疯狂地打转。跟着马蹄印渐行渐远,只见周遭低洼处竟渗出了一丝水渍。待到众人加紧寻访,方才发现那里埋藏着一处冒出地面的泉眼。整支大军的人马就这样幸免于咽下最后一口凉气。
三、发挥明军超凡智慧
即便在绝境之中,明军用人亦不失聪睿英豪。从古至今,善于寻水的智者辈出,其中不乏明军统帅的身影。
曾有一年,明军远征大西北,行军途中遇到一片绿洲,四下里竟无半点水痕。不少年轻将士提议立即启程,以免久留被敌人偷袭。经验老到的明太祖却不以为然,反而命令全军就地扎营,静候时机。待到夜半时分,一匹马儿忽然长嘶高鸣,地下竟涌出一股清泉。原来这里地下水脉流通不畅,平白无故埋没在地底下。若非太祖识途老马,恐怕众将士就要渴尽而亡。
除了借助动物嗅觉之外,明军智者们更是悉心观察大自然万物,辨识水源所在。木木是位探路先锋,他曾发现一处有蚂蚁丘的地方。寻常人或许视而不见,木木却记得有云:"蚂蚁皆知水之分晓,丘下必有伏流矣。"果不其然,随后的探查发现了一处泉眼。
而历练多年的军户们,对探寻水源之道都有自己一套独门秘籍。他们会留意地上的动植物踪迹,勘测青翠欲滴的草地下,或许就埋藏着一股地下水。倘若见到鸟兽聚集的凹地,说不定也有泉水涌流。更有甚者,还能根据芦苇蒲草等指路,找到水源所藏。如此一来,明军再也不必为缺水而挣扎。
终于,明军掌上宾在多场战役中建立起了详细的地图,标注出所到之处的每一处水源地图。只要一派将士以此为参谋,任凭绵延数月的征战,也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淡水。待到进入敌腹,直捣黄龙的时候,水亦不再是大军的后顾之忧。
四、不惜代价牵制蒙古军
即便是明军这等久经沙场的劲旅,在西北边陲作战也难免会遭遇重重困顿。为了尽早摆脱水资源的桎梏,他们不惜代价深入腹地,切断蒙古军的水源补给线。
当年明太祖远征陕甘时,途经祁连山脉,正逢炎夏酷暑。大军不惜牺牲数万人马的代价,深入腹地直捣黄龙,切断了蒙古军的淡水补给线。一时之间,蒙古军粮草皆告耗尽,加之酷暑难耐,不得不向明军求和。
另一战役中,明军更是伺机切断了敌军的地下水源。那一年,太祖率领大军远征伊犁,沿途只有一处泉眼可供人畜饮水。蒙古军发现此地极为要冲,乃驻扎重兵守护,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太祖见状大怒,立即命令先头部队继续前进,斩断水源上游;而后续部队则严密包围泉眼,困住蒙古守军。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周旋了数月,直到蒙古军渴极无力投降,明军才放下屠刀,恩准其生。
更有一役,明军干脆将蒙古军赶尽杀绝,方才获得充足的水资源。那一年,太祖率军远征和田,行军途中遇到一股来自北疆的蒙古游牧军队。彼时双方火力悬殊,明军顿时陷入了绝境。就在燃眉之急时,一位名将猛然想起,和田盆地是当地唯一的淡水补给地。若是攻陷了和田,蒙古军注定粮草无继,将会陷入绝境。于是明军奋勇杀出一条血路,终于突入和田,夺得了所有的水源地。数月之后,蒙古军战马俱尽,只能临阵倒戈,归顺于明军。
五、悬念待续,古人智慧值得探讨
然而,明军解渴之道远非如此简单。在这片广阔无垠的边陲大地,蒙古游牧民族同样拥有独门秘籍,以解救灾疫般的干渴。
有学者考证,蒙古人世代居于干旱地带,早已熟知沙漠里开掘水井的技艺。他们往往先在干涸的河床上挖掘试探,如获丰泉,即可长期驻扎。倘若山泉早已干旱,他们也毫不气馁,专挑阴湿洼地,往往能掘出数丈地下淡水。更有甚者,凭借祖传的神秘风水术,寻访到地下涓涓流水所在。
除去人力开凿水井之外,蒙古人更是擅长利用天时地利,解燃眉之急。他们尤喜在冬季取雪为饮,并将其储藏在地窖中,作为夏日的补给。若是遭遇雨季落雨,他们亦会选用兽皮或树皮,盛接雨水饮用。更有一些极为罕见的天然水源,如冰川融水、绿洲泉眼、峡谷岩泉,也全被蒙古人利用无遗。
面对如此残酷的自然环境,古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求生,其间智慧可谓炉火纯青。明军虽然在水资源保障上屡建奇功,却也并非无所不能。每每兵疲马乏时,他们也只能暂歇脚步,依靠上天之助渡过难关。当年的诸多艰辛过往,是否能为现代军队寻水之道提供一些新颖思路?古人如何在绝境之中开掘智慧之源,活下去的机缘又是如何造就?这一切,皆有待于我们沉思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