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在奉天(今沈阳)府邸内亲自下令处决了曾与其父张作霖共事多年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一震惊中外的"杨常而去"事件,不仅揭示了张学良巩固权力的决心,更反映了当时东北复杂的政治局势。从张作霖遇刺到张学良继位,再到杨常二人的倒台,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满了权力斗争、个人恩怨和时代变革的影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对曾经的盟友反目成仇?张学良为何要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东北地区风云变幻,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张作霖作为东北军阀的代表人物,长期掌控着这片广袤土地的军政大权。他麾下聚集了一批能人干将,其中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宇霆出身辽宁法库,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八期。他凭借自身的才能和能力,很快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和重用。在张作霖的势力范围内,杨宇霆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权力日渐膨胀。
与杨宇霆不同,常荫槐是土生土长的奉天人。他毕业于奉天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起初在黑龙江省任职。后来,他成为许兰洲的参谋长,并在第一次奉直之战中崭露头角。
1928年6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改变了东北的政治格局。张作霖在皇姑屯遭遇日本人的暗杀,身受重伤不治身亡。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整个中国,也为东北的权力更替拉开了序幕。
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了东北的新任军政领袖。然而,年轻的张学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不仅要应对日本军阀的压力,还要在内部树立自己的威信。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作为张作霖时代的重臣,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人脉。张学良能否顺利接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位老臣的支持。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杨宇霆虽然表面上支持张学良继位,但实际上对这个年轻的继承人颇有微词。他常常在人前人后称张学良为"阿斗",暗示张学良能力不足。
这种轻视和不满,逐渐演变成了公开的对抗。在一次推选东北军政领袖的会议上,杨宇霆公然表示自己只知"奉公守法",暗示他并不完全认同张学良的领导。
与此同时,常荫槐也在暗中扩张自己的势力。他担任了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中东铁路督办和黑龙江省长等重要职务。在黑龙江,常荫槐与当地军务督办万福麟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常荫槐不仅扩充了山林队的规模,还向奉天兵工厂洽购枪械,甚至传出了向捷克购买军火的消息。这些行为引起了张学良的警惕和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杨宇霆和常荫槐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张学良逐渐意识到,如果不能控制住这两位老臣,他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张学良继位后,东北政坛风云突变,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杨宇霆作为老资格的重臣,本应成为少帅的得力助手,但事实却大相径庭。
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郭松龄兵谏时就已经达到顶点。郭松龄是张作霖的部下,却因不满张的独断专行而发动兵变。在这场危机中,杨宇霆和张学良站在了对立面。
杨宇霆主张武力镇压,认为必须严惩叛逆以儆效尤。张学良则倾向于和平解决,希望能够挽救这位父亲的老部下。这场争执不仅暴露了两人在处理问题上的分歧,更埋下了日后矛盾激化的种子。
张作霖遇害后,杨宇霆的态度更加耐人寻味。1928年6月6日,张学良微服来到滦州,与正在视察部队的杨宇霆进行了一次密谈。据张学良后来透露,他曾表示愿意将奉天交给杨宇霆管理。
然而,杨宇霆的回应却令人意外。他傲慢地表示:"我可以跟你的父亲,但不能跟你作事,我们之间看法做法都不一致。"这番话无疑刺痛了年轻的张学良,也为两人日后的对抗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杨宇霆在公开场合仍然表现出对张学良的支持。在推选东北军政领袖时,他发表了一份通电,表示愿意追随"汉帅"(张学良字汉卿)。但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杨的措辞中暗含着对自身地位的强调。
张学良上任后,杨宇霆虽然没有获得新的职务,但仍然保留了总参议和奉天兵工厂督办的重要职位。这使得杨在军政和经济方面都握有重权,成为张学良不得不重视的一股力量。
杨宇霆在财政上的要求尤其令张学良头疼。他延续了张作霖时代的做法,动辄向财政厅索要大笔资金。奉天财政厅长张振鹫常常因无法满足杨的要求而遭到责骂,这种情况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1928年,张宗昌在滦州被国民革命军击溃后,欲退往关外。张学良派遣杨宇霆率兵迎击,以阻止张宗昌入关。在出兵前,杨宇霆曾问张学良如何处置被俘的张宗昌,这个问题让张学良陷入了两难。
最终,在袁金铠的建议下,张学良同意杀掉张宗昌。然而,杨宇霆在抓获张宗昌后,却放走了他。杨还向张宗昌透露说是张学良下令要杀他,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挑拨张学良与张宗昌的关系。
张学良酝酿易帜时,杨宇霆的行为更加令人生疑。当时,关内各方势力纷纷派代表前往沈阳争取奉系支持。杨宇霆在会见这些代表时,公然表示他才是关外事务的决策者,而张学良不过是个"小孩子"。
这种言行严重损害了张学良的威信。在一次公开集会上,张学良得知刘兴等人已经与杨宇霆会面却没有来见他,顿时感到不快。当他质问杨宇霆时,杨竟然坦然回答:"是的,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系联络。"
这番话无疑是对张学良权威的公然挑战。当张学良反问如果中央失败怎么办时,杨宇霆竟无言以对。这一幕清晰地展现了两人之间日益加深的裂痕。
随着时间推移,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愈发公开化。杨宇霆的言行不仅影响了东北内部的政治格局,也给张学良在全国范围内的谈判和决策带来了困扰。
1929年的东北,政局风云变幻,一场看似平常的寿宴却成了导火索,彻底点燃了张学良与杨宇霆、常荫槐之间的矛盾。这场风波,源于杨宇霆母亲的八十大寿。
按照东北的传统,杨宇霆理应邀请张学良参加这场重要的家宴。然而,杨宇霆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邀请张学良,还刻意将宴会时间定在张学良外出期间。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张学良权威的公然挑衅。
消息传到张学良耳中,他怒不可遏。在东北的政治文化中,这种行为无异于公开宣战。张学良当即决定,要给杨宇霆一个深刻的教训。
就在杨宇霆母亲寿宴的当天,张学良突然返回奉天。他召集了一批军政要员,在自己的府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的规模和排场,远远超过了杨宇霆家中的寿宴。
张学良的这一举动,可谓是釜底抽薪。原本应该出席杨宇霆母亲寿宴的众多官员,纷纷改道前往张学良的府邸。杨宇霆精心准备的寿宴,顿时门可罗雀。
这场"寿宴之争",不仅打击了杨宇霆的威望,也让东北的政界人士看清了形势。张学良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才是东北真正的主人。
与此同时,常荫槐在黑龙江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张学良的高度警惕。常荫槐担任黑龙江省长后,大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不仅扩大了山林队的规模,还暗中向奉天兵工厂购买大量武器。
更令人震惊的是,常荫槐甚至试图绕过张学良,直接与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军火交易。这种行为,无疑触犯了张学良的底线。
常荫槐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在黑龙江省内大搞个人崇拜,到处张贴自己的画像。街头巷尾,常荫槐的形象无处不在。这种做法,让人不禁联想到独裁者的作风。
更为严重的是,常荫槐与黑龙江军务督办万福麟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两人为了争夺黑龙江的实际控制权,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这种局面,不仅威胁到了黑龙江的稳定,也给张学良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任由常荫槐继续发展下去,黑龙江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就在张学良为如何处置杨宇霆和常荫槐而苦恼时,这两位老臣又给了他一记重拳。他们联手提出要设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且要求由杨宇霆担任督办。
这个提议表面上是为了加强对东北铁路的管理,实则是在进一步削弱张学良的权力。如果这个提议得以实施,杨宇霆将掌控东北的交通命脉,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面对这种情况,张学良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同意设立督办公署,无疑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如果拒绝,又可能激化矛盾,引发更大的危机。
正当张学良踌躇不决之际,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行为越发肆无忌惮。他们公开抨击张学良的政策,甚至暗中联络其他势力,试图组建反对张学良的联盟。
这种局面,让张学良意识到不能再继续忍让下去了。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他的统治地位可能会被彻底动摇。
于是,张学良开始秘密筹划一场大行动。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开始研究如何一举铲除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两大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张学良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决断。他深知,这次行动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东北的未来。
1929年10月,东北的政治舞台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张学良,这位年轻的少帅,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两个心腹大患。
张学良的行动可谓是雷厉风行。他先是派遣心腹张廷枢前往北平,向蒋介石通报了即将采取的行动。这一举动,既是为了寻求中央的支持,也是为了防止事后可能出现的政治麻烦。
与此同时,张学良还秘密召集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军官,开始部署抓捕行动。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准备在一天之内同时拿下杨宇霆和常荫槐。
10月11日,这个计划终于付诸实施。当天上午,张学良以商议军务为由,邀请杨宇霆来到自己的府邸。杨宇霆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欣然赴约。
就在杨宇霆进入张学良的书房后,早已埋伏好的警卫立即将其控制。杨宇霆当场被缴械,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有引起任何骚动。
与此同时,张学良派出的另一支队伍也在行动。他们直奔常荫槐的住处,将正在家中的常荫槐逮捕。常荫槐虽然平日里警惕性很高,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行动,也只能束手就擒。
两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员,就这样在同一天内落入了张学良的掌控之中。这一天,注定要载入东北政坛的史册。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奉天城。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有人惊讶,有人欢呼,更多的人则在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张学良并没有就此停手。他立即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宣布了对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处置决定。两人被剥夺了所有职务,并被软禁起来。
这个决定无疑是一记重拳,彻底粉碎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政治势力。他们的支持者也纷纷噤声,生怕被牵连其中。
但张学良知道,仅仅逮捕两人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对整个东北的政治格局进行重塑。于是,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随之展开。
张学良任命了一批自己的亲信,填补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留下的权力真空。这些新任命的官员,大多是年轻有为、对张学良忠心耿耿的人。
在黑龙江,张学良派人接管了常荫槐的山林队,并将其改编为正规部队。这支部队原本是常荫槐的私人武装,现在成了张学良手中的一张新牌。
与此同时,张学良还下令彻查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财产。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两人在任职期间,竟然积累了巨额财富。这些非法所得被全部没收,充入国库。
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巩固了张学良的统治地位,也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人们纷纷称赞张学良的果断和魄力,认为他终于展现出了一个领袖应有的样子。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支持者虽然暂时噤声,但并未完全屈服。他们开始暗中串联,试图寻找机会反击。
张学良对此早有防范。他加强了情报工作,密切监视着各方动向。任何可疑的举动,都会立即被发现和制止。
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东北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张学良的威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开始相信,这位年轻的少帅确实有能力驾驭这片复杂的土地。
但是,张学良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要真正掌控东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外的局势都在急剧变化,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就这样,张学良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统治。这次行动,不仅铲除了两个政敌,更标志着他彻底摆脱了父辈的阴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之主。
历史将会证明,这次行动是张学良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东北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种种大事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