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类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强化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就是要进一步筑牢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大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的新态势,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内涵式,从而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以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
自媒体的兴起和资本力量的介入等使得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挤压,尤其是在思想活跃的高校大学生中,各种思想舆论在互联网场域中相互激荡,各种信息与观点的生产、分配、传播、接受呈弥散化态势,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内涵式建构为建设理念,把握建设主题、厘清建设主线、铸牢建设灵魂、确立建设核心、夯实建设基础,将内涵式建构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进一步体现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时代特质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责任。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坚持这个历史主题,具体体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大“时代课题”。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保持战略定力; 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勇毅前行,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的既定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内涵式建构的主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强党强国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一百多年来,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始终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所坚持的历史主线。在新时代条件下,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最鲜活的、有时代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对这一新时代新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深刻把握新时代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理解和坚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以昂扬的斗志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我们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内涵式建构坚持的主线。
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和“压舱石”。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产生了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青年学生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立根、固本、强基、铸魂,对青年学生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教育引导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永远为真理和理想而斗争,这是我们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内涵式建构的灵魂。
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说到底是价值观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 “三个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充分发挥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的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主心骨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是我们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内涵式建构的核心。
五、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旨在解决中国问题。”我们要不忘本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我们要聚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揭示大陆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正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内涵式建构的基础,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科之林。
在全媒体时代,国际和国内局势瞬息万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赖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既对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挑战、新风险,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走出一条厘清主题、主线,铸牢灵魂,抓住核心,夯实基础的内涵式建构发展道路,以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
【作者:冯超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23年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机制与预防体系研究”(2023JKZD07)的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河南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研究”(2022YB0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