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2020年7月1日,长江正式进入30年的禁渔政策,在禁渔政策实施两年后,长江的水中的鱼类资源也开始慢慢复苏。
随着鱼类资源的恢复,也代表着长江流域的生态恢复。
就像前两年国家曾拍摄到的江豚数量从原来的1012头增加到1249头,如今江豚已经成为长江的“保护神”。
按照2019年发布的《长江保护法》,禁止一切开发性捕捞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
长江的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长江的水产资源有所恢复,甚至连曾经记载为“灭绝”的鱼类也回来了,就例如长江刀鱼。
长江水产资源的下降。
然而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长江也逐渐回归了生态系统,但是却有问题出现,甚至出现了比禁渔更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外来物种的入侵。
实际上早在2020年长江禁渔政策实施之前,长江中就已经有28种外来物种在静静的待着,甚至这28种外来物种已经对长江的生态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说长江的禁渔政策虽然是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也需要我进一步关注。
那么在长江禁渔之后,又多了哪些外来物种在长江中呢?
长江的水产资源在过去几十年可谓是急转直下,原本每年长江流域的可捕捞量在43万吨上下,到了1995年就下降到25万吨以下。
到了2017年,长江在禁渔之前,已经下降到10万吨左右,也是到长江禁渔政策实施后,长江的水生生物才有所恢复,但是这些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可比鱼类恢复的速度快。
2018年长江流域曾经记录到的鱼类种类多达168种,而且在其中有9种鱼类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到了2020年禁渔政策实施后,到了2022年,长江流域记录到的鱼类种类已经达到了193种,而且这些鱼类中也有10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这说明长江流域的生态已经在慢慢恢复,但是也在慢慢增加着危险,就像前面提到的外来物种逐年增加。
外来物种的数量在慢慢增加,甚至在慢慢繁殖,这就造成了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之间进行竞争。
外来物种之“鳄雀鳝”
就例如在2016年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曾发现的“四害”之一“鳄雀鳝”,是一种杂食型侵占性鱼类,也是捕食性极强的一种外来物种。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繁殖了多个种群。
并且它们不仅会捕杀本土鱼类,还会捕杀其他动物。
并且就连对它们威胁最大的物种“中华鳖”,也被捕食几近灭绝。
而且它们还会因为交配而繁衍后代,一般情况下,它们每年只能产卵一到两次,每次则可以产卵二到三百枚,繁殖能力极其强大。
即使在冬天它们也不会停止繁殖,它们可以在水面下挖洞进行产卵,因为它们的卵囊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称之为“透明蛋白”。
这种透明蛋白的形成过程就类似于温泉与水蒸气的凝结过程,能够很好御寒,不会让蛋囊内的卵子在寒冷中冻坏。
“鳄雀鳝”这种物种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存在,已经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物种造成极大的威胁。
但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危机还没解除,随着人们逐渐发现养“大头鱼”会影响养鱼的汁养,或者被大头鱼伤害,便会将它们放生到长江等其他地方。
实际上大头鱼是外来物种,跟“鳄雀鳝”一类的,放生大头鱼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还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威胁。
养大头鱼的人之所以对养殖大头鱼的方式持这种态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放生外来物种的危害性,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将这些外来物种的责任撇清。
外来物种的放生。
外来物种放生入长江造成危害的行为在2019年就已经发生,并且在2019年底,长江流域的多地出现非常密集的外来物种放生行为。
从长江流域发现数量极其庞大的大头鱼群就可以看出,危害是极大的。
随着外来物种数量的不断增加,就有科研工作者在对大头鱼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头鱼的繁殖周期非常快速,只要过六个月就会产卵一次。
并且每次的卵量不低,两斤左右的大头鱼就能产卵四斤左右,而且大头鱼的卵囊只有一厘米左右,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储存更多的卵子。
大头鱼在卵子孵化后,生鱼苗的成活率极高,相比本土物种的卵囊一厘米大小,大头鱼的卵囊只有一厘米,甚至更小,这样就能堆叠更多的卵子。
在经过研究人员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外来物种的数量增加后,优势就会大于本土物种导致本土物种的灭绝。
外来物种数量太多,会对长江的本土鱼类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外来物种还会让长江所处的食物链和生态的结构打乱,造成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这将会影响本土物种的正常繁殖,因为毕竟外来物种占据着优势,会限制本土物种的繁殖的空间,导致本土物种不能正常繁衍后代。
所以说放生外来物种的行为将会影响长江的生态,破坏长江的生态环境,甚至影响本土物种的数量,导致本土物种的灭绝,这将会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结语
外来物种的放生将会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长江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当然禁渔政策一定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说需要及时的处理和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