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康有鹏
主父偃画像
二、屡献良策,巧施“推恩”安天下
主父偃被拜为郎中后,屡次晋见武帝,上疏陈说政事,颇受皇上信任和重用。而他所提疏奏,多关乎天下安危和政局稳定,尤其闻名于世的“推恩令”,在中国政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疏奏主要有四件:
一是建议施行“推恩令”。主父偃上书武帝说:“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大意为,他劝说皇上,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形势强弱很容易控制。如今有的竟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超越千里。天下太平时,他们容易骄奢淫逸;而形势急迫时,他们则依仗自身势力,便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在论述诸侯王国的危害后,主父偃分析道:“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就是说,现在若依法强行削蕃,便会发生叛乱,前有晁错之鉴。如今,诸侯有的子弟竟多达十几人,而仅有嫡长子可世代相继,其余虽是亲生骨肉,却无尺寸封地,这样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彰显。
最后,主父偃提出:“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大意为,希望皇上下令以推恩的方式,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割给子弟为侯,实则削弱其势力。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便采纳了这一对策:“於是,上从其计。”
二是建议迁徙“天下豪桀”于茂陵。主父偃“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主父偃又规劝皇上说,茂陵刚刚成立为县,全国豪强巨富,教唆百姓作乱的人,都可以迁徙到茂陵,内则可以充实京师,外则能节制奸猾之人,这叫做不诛杀而祸害被除。皇上又听从了他的主张。
茂陵乃武帝刘彻的陵寝,位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修造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87年)前建成。建元三年(前138年)帝已下令:“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年),又“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可见,先期迁徙者多为富人,且给以奖励;而后期迁徙者既有豪强、巨富、侠士以及作奸犯科之人。
再看“云陵”,即汉武帝爱妃赵婕妤之陵墓,位于陕西咸阳市淳化县。这位帝妃又称勾弋夫人,武帝晚年十分宠爱。为了让其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后为汉昭帝)继承大统,先将其立为皇太子。刘彻病重之际,为杜绝主少母壮、重蹈吕后覆辙,又将赵婕妤赐死。尔后,派人以“周公负成王”画像展示霍光,授予他托孤辅政大任。由此,被史家誉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其惨无人道、冷酷残忍的一面便可见一斑!
三是力谏设置朔方郡。史载:〝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大意为,主父偃盛赞朔方土地肥沃,外有黄河天险,蒙恬在此筑城以驱逐匈奴,内省转运和戍守漕运的人力物力,这是扩大中国疆域,消灭匈奴的治本之策。武帝看到疏奏,便交给公卿们议论。
据史记裁:“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可见,主父偃的主张,朝臣们均持不同意见。特别是御史大夫公孙弘,明确提出异议,他认为秦时曾经征发30万人在黄河以北筑城,最终也没有成功,后来就放弃了,隐含秦亡亦因其故。然而,主父偃却极力称赞朔方筑城的有利方面。众议结果:“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
四是尊立卫皇后。司马迁仅用一句,记载了主父偃两件功劳:“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紧接着,笔峰一转,写道:“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就是说,尊立卫子夫当皇后,以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私生活,主父偃是有功的。因此,大臣们都畏惧他的口舌,对其贿赂和赠送钱财,累计起来有千金之多。有人曾劝主父偃:“你太骄横放纵了!”
面对指责和负面议论,主父偃反驳并发了一通感慨:史载:“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戹(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主父偃说,我从十五岁游学以来,已苦苦追寻了四十余年,个人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亲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都抛弃我,我穷困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的刑罚好了。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注:“五鼎食”指有羊、豕、肤、鱼和腊肉等鼎,是卿大夫饮食的一种礼仪】
阅史至此,岂能不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司马迁在叙述主父偃的功绩之后,又记载了涉及他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在赴齐任职后,主父偃首先报了微时受辱的“一箭之仇”。史载:“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大意是说,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武帝禀报齐王刘次景的淫乱邪僻行为后,皇上便任命他为齐相,让彻查此事。而到齐国后的主父偃,先把自己曾经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给他们散发了五百金,接着数落说:从前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奔赴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你们绝交了。今后,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
紧接着,史迁以极简笔触,叙述主父偃迅速投入到了工作,即展开武帝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史载:主父偃“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有司以闻”(《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就是说,主父偃派人用齐厉王与他亲姐通奸的丑闻来触动他,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害怕象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罪,就自杀了。主持这件事的官员,即刻将此事报告皇上。
第二件事:赵王告发主父偃徇私枉法。据史记载:“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大意是说,主父偃当初为平民时,曾经游历燕、赵之地,等到当了大官,就揭发燕王隐私。赵王刘彭祖(武帝异母兄)害怕主父偃成为赵国的祸患,想上书皇上告发他的阴私,因当时主父偃在朝廷任职,怕打草惊蛇,不敢揭发。等到主父偃被任齐相,走出函谷关,赵王就派人上书告发他接受诸侯贿赂,因而诸侯子弟中有很多人被封为侯。
赵敬肃王刘彭祖(前166年-前92年),景帝第八子,为贾夫人所生。为人巧诈奸佞,表面谦卑恭敬,内心却刻薄阴毒。每当被任为齐相、二千石级官员到任,他便着布衣扮作奴仆,亲自出城迎接,帮助清扫下榻住所,暗地里却多设陷阱以诱惑之。尔后以此要挟,使这些高官不敢奉法治事。赵王在位六十年,赵相国、二千石官员没有任期满两年的,或因罪去位,或小罪受罚,或大罪被处死。他巧取豪夺的郡国的巨额财富,全都赏赐予成群姬妾,或被诸子挥霍一空。
史迁记述到:〝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就是说,齐王自杀后,皇上听闻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致死的,就把他交给官吏审问。主父偃承认曾接受过诸侯王的贿赂,但没有威胁齐王使其自杀。
这时,皇上不想处死主父偃,而御史大夫公孙弘则力主将他处死。史载:“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後,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大意是说,公孙弘以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除而变成郡,将收归朝廷,主父偃是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如不严惩没法给天下人交待。于是,皇上就将主父偃灭族了。
据后世史家分析,公孙弘极力劝谏诛杀主父偃,除个人恩怨以外,其深层原因包括不同的政治立场,以及维护儒家在庙堂上的主导地位。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为菑川国薛(今山东滕州市)人。年轻时为薛县狱吏,因罪被免职,以放猪为生,苦读研习《春秋-公羊传》。建元元年(前140年)被武帝授予博士,奉命出使匈奴,不合圣意,因病免归。后被推举参试,坚拒不再入仕,在力荐保举之下,后通过射策(汉代一种考试形式),被武帝又拔擢为甲科最高成绩,重新授予博士,逐步升迁为御史大夫,最终被拜相封侯,成为汉朝首位布衣丞相,并册封为平津侯,开创了“以丞相褒侯”的先河。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衡山王相继谋反,公孙弘因病以难尽其职请辞,尚未获得武帝批准。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司马迁对公孙弘,在肯定其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和推广儒学等方面贡献的同时,又客观叙述其学问不够纯正(与董仲舒相比),“为人意忌,外宽内深”的缺陷。后世认为比较中肯。
此外,司马迁还在“董仲舒传记”中,实录了一件事。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高祖庙遭遇火灾,闲居家中的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推测其因,并将自己的观点草拟成文,尚未向皇上奏报,却被前来拜访的主父偃盗走,他随即将此禀报圣上,武帝便召集大臣传阅议论。主父偃弟子吕步舒,不知此文为师父所写,在皇上征询看法时,他认为这种观点极其愚蠢。从而,在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下令,将这位以“天人感应”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说曾受到自己宠信的大儒,逮捕下狱并处以死罪。后经弟子斡旋,虽赦免其罪,但此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之事了。董仲舒因病而终,享年七十六岁。
在主父偃传记结尾,太史公意味深长的写道:“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孔车收葬之。天子後闻之,以为孔车长者也”(《史记-平津侯 主父列传》)。大意为,主父偃受宠得志之日,宾客门庭若市,而被处死灭族后,只有沛郡洨县人孔车为其收尸并安葬了他。这种世态炎凉的景象,武帝得知后,曾感慨孔车是个宽厚长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