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耕雜糧品牌 促進産業振興

忻州市地處黃土高原半幹旱地區,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得天獨厚。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土、水、種、技、機、綠”六大關鍵環節,深入實施有機旱作重點工程,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內建創新支撐效果顯著。同時,立足“中國雜糧之都”優勢,把雜糧産業作為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突破口,積極探索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标準化生産“三品一标”新發展模式,堅持龍頭培育、産品開發、要素保障等環節統籌推進,全市共培育雜糧相關市場主體270餘個,年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雜糧加工企業171家,助力全省有機旱作農業高品質發展。

科技支撐優品種

紅彤彤的蘋果挂滿樹枝,采摘的人們絡繹不絕。國慶長假期間,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西王村的丹霞蘋果迎來了一波采摘熱潮,村民周書魚忙得不亦樂乎:“我們村是‘全國丹霞蘋果第一村’,我們的蘋果品種是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專家培育的新品種,味道甜、口感好,可受歡迎呢。”目前,西王村“丹霞蘋果”種植面積206畝,2023年西王村集體經濟收入10.5萬元,個人所得1.5萬元。

近年來,忻州市開展聯合育種攻關,聚集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種業企業創新力量,培育出“晉糯20”甜糯玉米、“炜岚”紅芸豆、“靜藜”藜麥等一批代表性特優品種,選育出“忻芸1号”紅芸豆、“忻藜3号”藜麥、“忻薯8号”馬鈴薯、“忻薯4号”甘薯等一批苗頭性品種。“晉糯20号”品種選育者,甜糯玉米創新團隊負責人、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陳永欣研究員介紹,“晉糯20号”以“品質好、産量高、抗性強、耐密宜機收、富含花青素”的特點成為國内黑糯玉米标杆品種,在品牌林立的鮮食玉米市場獨樹一幟。

育種的基礎是種質資源。在農業農村部開展的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忻州市收集以雜糧為主的種質資源1015份,送出省種質資源庫678份、國家庫475份,數量全省第一;建成藜麥種質資源庫,儲存藜麥資源3200多份、育種材料3萬多份;對種質資源進行綜合性狀鑒定,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性狀和基因資源。

在新品種的育繁推方面,建立靜樂藜麥、岢岚紅芸豆、五寨雜豆、河曲馬鈴薯、偏關大豆等省級良種繁育基地5個、2.8萬畝;示範推廣了“張雜”“晉雜”“晉谷”“晉薯”“晉豆”等系列抗旱節水雜糧新優品種30餘個,雜糧良種使用率和産量水準大幅提升。

标準引領提品質

聚焦雜糧特優産業,打造有機旱作農業産業體系。忻州市釋出市級地方農業标準37項,其中有機旱作農業生産技術标準和品質等級标準20項,基本實作主要雜糧作物生産有标可依、産品有标可檢。

堅守底線“管源頭”,忻州市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稭稈、地膜資源化利用,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同時通過過程監管,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落實食用農産品市場準入和産地準出制度,完善農産品品質追溯體系,確定農産品品質安全。

五台縣陽白鄉陽白村以農業為基礎,通過糧食就地轉化,在生産與加工、種植與養殖等領域打造出一條循環農業産業鍊,拓寬村民增收管道。村裡建起了“五台山釀酒廠”,年産原漿酒150萬公斤,可就地轉化糧食220萬公斤,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問題。同時,釀酒産生的上百萬公斤酒糟轉化為二次資源再利用,建起标準化牛舍10棟共4000平方米,青貯氨化池2000立方米,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發展養牛産業,牛糞用于蔬菜溫室大棚,實作循環發展。

10月9日,五寨縣的加工型馬鈴薯基地機器轟鳴,小河頭鎮莊窩村村民李改轉高興地說:“我們的加工型馬鈴薯,平均畝産6噸,比傳統種植增産4噸,收入也比原來大大增加。”五寨縣馬鈴薯基地内實施“加工型馬鈴薯、滲水地膜谷子、綠色有機甜糯玉米”有序輪作,“村、企、戶”合作共同受益。

大力推廣有機旱作內建技術,示範建立有機旱作基地,推動标準化生産。忻州市建設“中國雜糧之都”有機旱作展示園,建立省級有機旱作科研基地5個、生産基地11個,建立國家級綠色有機農産品基地8個,供深農産品雜糧基地14個,總面積50餘萬畝。全市認證雜糧類地标産品15個,認證有機食品、有機農産品602個、202萬畝,其中雜糧類396個、125.6萬畝,居全省第一,帶動全市雜糧産品品質和種植效益進一步提高。

打造品牌促振興

趙麗花是忻州市天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多年來緻力于公司品牌的打造,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玉米皇後”。她說:“我們的甜糯玉米入選首批‘有機旱作·晉品’名單,集中展現了‘山西本色,自然出色’的品牌形象。”趙麗花介紹說,玉米吐穗後22天-28天口感最佳,也是玉米适宜的采摘時間。但在采收高峰期,等待加工的玉米過多,加工時間得不到保障,玉米的鮮度和口感就大幅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在基地旁建了加工廠,與時間賽跑,利用低溫減慢甜度的降低速度,淩晨4點便開始采摘,使得每根糯玉米實作從采摘到加工不超過3小時。

為了培育品牌,忻州市突出打造“中國雜糧之都”金字招牌和“忻州雜糧”“忻州糯玉米”市域公用品牌,縣級圍繞各自優勢,打造了“五台齋選”“蘆芽山珍”“糧裕五寨”等13個縣域公用品牌,獲得8個國家級“鄉字号”認定,培育了“玉米兄弟”“老農貢”“雁門山”等150餘個企業和産品品牌。

通過建機制、搭平台、廣宣傳,雜糧産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上升。他們組建忻州雜糧産業聯盟,制定品牌發展規劃,出台區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辦法,建立“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共同發展機制,提升抱團闖市場的凝聚力,促進“忻州雜糧”品牌影響力和競争力持續擴大。

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的同時,忻州市堅持龍頭培育、産品開發、要素保障等環節統籌推進,全市共培育雜糧相關市場主體270餘個,年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雜糧加工企業171家;開發速食類、營養類、功能類3大類130餘款雜糧産品,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忻州市雜糧産業發展中心與山西農大共建雜糧研究院,建立山西省雜糧産品品質檢驗中心、忻州海關、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台,頒布施行《忻州市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促進條例》《忻州市雜糧産業發展促進條例》,“有機旱作+特優雜糧”正在走上機制保障、法治引領、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

本報記者王秀娟

(責編:劉洋、李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