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从民乐走过
王振武
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历史,成就了英雄。但凡英雄豪杰,都得有用武之地。
位居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南北纵贯百公里,上下历史五千年,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豪杰为了人类的和平安宁或图谋霸业而纷纷策马挥刀、频繁征战厮杀的风水宝地。在民乐这个广阔的高原大舞台上,曾经发生的一幕幕惊心动魄而又慷慨激昂的故事,时至今日依旧撩拨得人们怦然心动、扼腕长叹。不信请看,这里皑皑积雪满山峦,恰似洁白而修长的哈达萦绕飘荡在祁连山上,景观靓丽妩媚。这里明净瓷实的冰川广布,犹如天然的固体水库仰卧在高山之巅,水源丰沛肥美。这里草原广袤无垠,更是宽敞厚实的绿色大地毯,滋养得牛壮羊肥,成群撒欢。这里是丝绸之路古道,地理位置险要,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民乐自古出英雄,其是非功过自有后人所评说。民乐地处中华的西北边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曾一度就是古老少数民族你争我夺的人间天堂。各民族的统治者和豪强势力,都睁大眼睛,瞭望瞩目着这里,并不惜一切代价力图在这里成就其赫赫霸业。历史不曾忘记,早在夏商时期,民乐县境就是戎、羌民族安居乐业的处所。春秋战国时期,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月氏就选定水草肥美的永固建造起了月氏王城。秦汉之际,逐渐强大起来的蛮横剽悍的匈奴扬鞭挥刀赶走月氏后,永固城便成为匈奴单于王的避暑胜地。
历史永远铭记,为了拥有民乐这块绝佳的风水宝地,无数英雄豪杰和帝王将相曾在这里招兵买马,大开杀戒,杀出一条条血路,突破层层围堵,跃马耀武扬威,抒怀英雄豪气。伴随着称王称霸的战争而带来的斑斑血迹和重重灾难,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遍野的饿殍,累累的白骨,沾满血腥味的刀光剑影,乃至响彻云霄的哀鸣声,在古人的记忆中早已逃遁得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至于名垂青史而又引人注目的,唯有那些如凤毛麟角般稀少的英雄豪杰和帝王将相而已。然而,耗尽无数士卒乃至无数平民百姓的鲜血,来成就极其稀少的英雄豪杰,其耗费的心血和动用的代价,又显得多么残酷,多么沉重,多么昂贵啊。
“丝路关隘扁都口,古来征战鬼神愁。炀帝西巡娘娘死,霍将挥鞭匈奴走。”自撰的四句打油诗,便是对扁都口地理优势与历史亮点的总体印象。扁都口北距民乐县城30公里,是连接甘青两省的咽喉要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隘口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地势极为险要。南北长约28公里的扁都峡谷,隋时称大斗拔谷。由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山体愈加雄伟壮观。峡谷两旁怪石嶙峋,巉岩欲坠。皑皑雪峰直插云天,隆隆水声响彻幽谷。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扁都口险要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在历史上的英雄之地,更成就了一批王侯将相的英雄之名。
早在西汉以前,峡谷仅仅是戎、羌、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人行马踏而成的一条羊肠便道。转眼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铁蹄将大批匈奴人北逐到漠北高原,河西走廊被大汉天子屯兵垦荒、设郡控制后,扁都峡谷便也跟着大汉天子的声威,日渐热闹、光鲜起来,并堂而皇之地步入了历史的典籍之中。
在民乐的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霍去病算得上是从民乐大地上走过的第一个大英雄。还是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年仅弱冠而又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溯湟水(青海湟水)而上,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冰冷的雪地,翻越祁连山,纵穿大斗拔谷,先后“转战六日”攻陷了匈奴浑邪王的原驻牧中心永固城,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浮获了浑邪王的相国、都尉,狠命地斩首八千余级。然后沿着焉支山向东行进“千里有余”至姑臧(今武威市),收服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军由此大获全胜,开始拥有了耀武扬威的资本。
战败的匈奴人从此失去了多年来赖以生存的祁连山和焉支山,男女老少不得不仰天大呼:“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没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汉军算是可以耀武扬威攻城掠地了,但战败的匈奴人从此失掉了大片的天然牧场,没有了立足生存之地,不得不悲痛欲绝、仰天哀叹地西迁逃亡了。他们蕃息牛羊驼马的广阔天然牧场,处处花香、遍野牛羊的繁荣景象再也一去不复返了。有道是胜者王侯败者贼寇,因为这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战争,也成就了霍去病“骠骑将军”“冠军侯”的美名。但好战而又好胜心极强的霍大将,由于连年征战奔袭、终因劳累过度而只纵横驰骋到了24岁就饮恨沙场,长眠九泉了。岂不痛哉!惜哉!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这是隋炀帝《饮马长城窟》中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领略到隋炀帝这个荒淫无度、十恶不赦的暴君之策马扬鞭、不远万里巡视塞外边陲的勤政举措。而西巡张掖便是他遵行天子“巡守之礼”的勤政见证。
据史书记载,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亲率四十万大军西巡河西,亲征多年骚扰不断的吐谷浑。在外交分化东、西突厥的基础上,炀帝从长安出发,溯渭河西上,经武功、扶风至天水,再经陇西、狄道(今临洮)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宁,大猎于拔延山(今化隆马场山),长围周垣二百里。紧接着入长宁谷,度星岭,大宴群臣于金山(西距西宁县治七十里),然后调兵遣将包围吐谷浑王伏允于现今八宝河上游俄博河畔的俄博滩一带。炀帝大获全胜,并新开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炀帝获胜后,在将士们和嫔妃们的前呼后拥下,志得意满地从俄博出发一路向前行进,浩荡的大军,如云的华盖,其气势该是多么的壮观浩大啊。但就在其先行队伍途经大斗拔谷鱼贯而出时,虽时值初夏,却遭遇了“风霰晦冥”的鬼天气,以致于“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马驴死者十八九”。扁都口夏季骤然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怎能是久居深宫高院、养尊处优的后宫嫔妃们所招架忍受得了的?面对茫茫风雪,炀帝的皇亲国戚们只好屈尊大驾,无所顾忌地求生保命,“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周书•皇后传》还说:炀帝西巡时,随行之乐平公主,系文帝之女,炀帝亲姐,北周宣帝宇文赟之天元皇后杨丽华,也“殂于河西”。人们不难想象,前呼后拥的皇娘娘尚且被冻饿之死,至于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给隋军所造成的损失当然也就极其惨重了。
损失固然极其惨重,但好大喜功的炀帝照旧忘不了他惩一儆百、耀武扬威的历史使命。于是他率领浩浩大军和皇亲国戚,途经民乐在张掖呆了六天后,赶赴焉支山前召开规模盛大的国会,召见27国使者,演鱼龙曼延舞,以夸示炫耀他征伐吐谷浑之大功。从而也成就了他在历史上成为到张掖来巡视的皇帝中最为排场、最为显赫的一位,在河西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王进宝鞭扫大草滩”的故事,在当时的民乐周边地带,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大草滩就是现今的山丹军马场,在现今的版图中,其一半的面积仍属于民乐的地盘。广袤无垠而又水草肥美的大草滩,饲草丰富,风光旖旎,是任何一股豪强势力都想据为己有的好牧场。伴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大清名将王进宝曾于顺治八年(1651年)随总兵官张勇在定羌庙(今山丹县绣花庙)作战有功,被提升为洪水营参将。就在当时,厄鲁特蒙古族欲抢抢占大草滩(今军马场),地方官吏便派遣使者入朝请求援助,清王朝拿不定主意,就派信使与提督张勇共同斟酌定夺,并征求王进宝的意见。对大草滩实情了然于胸的王进宝遂进言说,大草滩既是甘、凉的咽喉之地,又是屯兵养马的天然牧场,如果将它给了对方,也就等于把我们防守敌军的藩篱撤掉了,从此后西部边陲也就永无宁日了。
同时,王进宝还建议,大草滩不但不能拱手让给对方,还要在原祁连城的基础上重建一座新城,以御来犯之敌,方不失为西部长治久安之策略。朝廷和张勇便采纳了王进宝的意见,拒绝了厄鲁特的请求,并派王进宝负责建修新城。接到任务后,王进宝就亲率士卒民众在原祁连古城靠北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周长1.2公里的新城,定城名为“永固”,取“永远牢固”之意。到了康熙三年(1664年),住在祁连山南部的羌人贵族首领达兰太的儿子怀阿尔赖及其兄弟拥兵自重,强行要求大清朝廷允许他在洪水开市。清廷官员虽多次与之协商,但怀阿尔赖态度蛮横,不听劝告。
协商无果后,甘肃提督军门张勇当即委派得力助手王进宝率部在草滩周边部署精兵和火力,令兵士发大炮进攻。开战之际,大炮齐鸣,声振旷野,怀阿尔赖的牧马、战马等受隆隆炮声的惊吓,顿时狂奔大乱,加之王进宝骑步兵的猛烈冲击,怀阿尔赖不得不率亲信仓惶逃奔。智勇善战的王进宝立马指挥大军乘胜追击敌人,收复大草滩,这就是历史上民乐人民广为流传的“王进宝鞭扫大草滩”的故事。大草滩收复后,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便在永固城设立“永固城协”,并提升王进宝为副将,到任统辖永固周边的大马营、黑城营、马营墩营等地,大草滩从此也就固若金汤平安无事了。往事虽已越过三百多年,王进宝修筑的永固古城而今也仅留下一处残垣断壁的遗址而已。但抚今追昔,睹物怀人,王进宝的英雄形象在当地人民的心中还是壮实而英武的。
“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这是王震将军于1949年9月15日翻越俄博岭时随口吟咏的诗歌。短短的20个字,既勾勒出了人民解放军身着单衣冒着风雪翻越祁连山向河西进军的生动画面,又抒发了人民解放军越是困难越向前的豪情壮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民乐人民永远铭记,在1949年9月解放民乐的战斗中,由王震将军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前卫十四团向俄博挺进途中,鹅毛大雪满天飞,气温骤然下降,地冻天寒,空气稀薄,身着单衣而又高原反应强烈的184名英雄子弟兵先后被冻成冰尸永远屹立在祁连山上。活着的战士们含泪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将烈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以每天步行100多华里的速度在高原泥雪中疾驰。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敌人的负隅顽抗中攻克洪水城,在援敌的疯狂反扑中打援三堡村,在敌军设置两道防线拼命的阵势中歼敌六坝滩。
9月17日,胜利的旗帜高扬在民乐大地的上空,民乐的历史从此翻看了新的一页。王震将军离开民乐后,就马不停蹄地率领大军乘胜解放了张掖、酒泉等地区。10月10日,王震将军率领一兵团第二、第六军8.9万大军,兵分两路,唱着凯歌向新疆进发。从此,《凯歌进新疆》的嘹亮歌声,便长久地飘荡在进军新疆的茫茫征途上。
民乐地灵人亦杰,世代辈出英雄。远在东晋十六国时,还从临松山下走出一位建立了北凉政权的皇帝。他就是临松(今南古镇)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位33年。史书上记载,沮渠蒙逊广泛涉猎史书,对天文颇为通晓,才智出众,富有雄才大略,狡黠滑稽,善于权变,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后凉武懿帝吕光都对他很感诧异而畏惧,因此,为了生存,更为了成就霸业,沮渠蒙逊经常借游猎而饮酒,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伪装掩盖起来。
蒙逊先臣事于后凉吕光,后因吕光借故杀死蒙逊的伯父沮渠罗仇和沮渠麹粥,宗族姻亲各部来会合行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值此宗族亲友聚会送葬的难得机遇,沮渠蒙逊哭着对大家说:汉时国运中道衰败,我先祖辅佐窦融,使河西得到安宁。今吕王昏庸,暴虐无道,岂可不继承先祖安定时局的志向,而让二父抱恨黄泉呢!听了蒙逊煽动性的话语,大家义愤填膺,激昂慷慨,连呼万岁。蒙逊遂聚万余之众,攻陷临松,屯兵金山(今民乐洪水城),与其从兄沮渠男成反叛吕光,推段业为凉王,定都张掖,号称北凉。
段业称王后,又忌惮蒙逊的勇略威名,使蒙逊深自晦匿,内不自安。蒙逊遂于公元401年先谮杀段业亲信张掖太守马权,又暗中使人诬告素得人心的沮渠男成谋反,借段业之手赐死男成。其后,沮渠蒙逊泣告众人,哀戚至极,扬言要为男成报仇。亲族众人被他的言行所激怒,便群起而攻杀段业。杀死段业后,志得意满的沮渠蒙逊便自称张掖公,也号称北凉。
公元412年,蒙逊攻克姑臧(今武威),徙都居之,改元为玄始,称河西王。公元420年,他又佯攻浩门,诱杀李歆于临泽,夺得酒泉后又引水灌溉敦煌,屠灭其城。然后乘胜进占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当时蒙逊听说东晋刘裕要出师北伐,心中极其害怕,便不得不派使者持表向东晋俯首称臣。蒙逊的一生,不仅通晓军事,善于治国理政,还尤为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农民专力田亩,不误农时,在世人的心目中也算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
“贺锦血洗甘州城,唯独保护万家巷”的故事,曾在民乐大地广为流传。贺锦是民乐县内四家村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闯王李自成部下的制将军。据史书记载,贺锦年轻时嗜好赌钱,喜弄枪棒,破败了家产,被本家兄弟驱逐,走投无路之际,便不得不流落在甘州街头乞食为生。因他壮年行乞,人们都认为他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加之他态度蛮横,缺乏礼数,甘州人很是讨厌他,远远看到他来乞讨,就闭门躲开了。有的还骂些难听的话,甚至放出恶狗去咬他。饥肠辘辘的贺锦在讨要无果的困境中,便萌生了有朝一日要杀尽甘州人的歪念想。
此时,甘州长寿街万家巷有个姓万的老婆婆,寡居无子,乐善好施。一日姓万的老婆婆看到贺锦连日讨不到饭食,身体又感染了伤寒,连病带饿地晕倒在万家巷口,不觉动了恻隐之心,就把他扶持到灶房里,端出半锅冷米汤,准备热了供他吃。老婆婆还未来得及生火,饥饿难忍的贺锦便夺锅豪餐而下,贺锦顿时出了一身冷汗,而且伤寒也痊愈了。贺锦在此修养数日后,老婆婆便资助衣服、盘缠、吃粮,劝他到别处谋生,贺锦对她很是感激。后来陕甘遭逢大旱,贺锦随流民起义。不久,聚众数千人,自成一部,号称左金王。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会后贺锦驰骋中原,流动作战,成了“革左五营”的骁将之一。
崇祯十五年(1642年)贺锦与李自成联合,任制将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后,为减少后顾之忧,派贺锦率20余万大军西征。他在西征途中,各路官兵慑于李闯王的声威,望风归降,他很快就攻取兰州、庄浪(永登)、凉州(武威)、山丹等军事重镇,继而进逼甘州。甘州巡抚都御史林日瑞、总兵官马某、副将郭天吉带领军民抵抗,贺锦轮番攻打,月余不下。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适逢大风雪天气,大雪拥城根。贺锦便联系内应,乘夜在城墙下堆雪成坎,踏雪登城,挥军士呼啸而上,攻陷甘州城。入城后,贺锦大开杀戒,悉数屠杀林、马、郭等官绅及其家属,城中军民死伤数万,唯独长寿街万家巷因万寡妇对贺锦的周济之恩,才幸免于难,独得以保全。杀红了眼的贺锦,其人性还没有丧失殆尽,也算是报了万婆婆的周济之大恩。当然,因为过去的宿怨,得势的贺锦血洗甘州城,虽成就了一时的英雄之名,但其行为也未免太惨无人道了吧。
在民乐土生土长而又功勋卓著的大英雄虽位数不多,但曾经因战功而名震一时的英雄人物依旧是层出不穷、闻名遐迩的。洪水下下柴村的怀远将军康国柱,一生仗剑从戎,多次受到大清朝廷的奖掖。康国柱为官40余年,关心士卒,爱民如子,德高望重,深得民心,众人在西川大坝营、福建迎春门等地曾树立“去思碑”,以表达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六坝韩武庄的韩成父子一门三提督,声名远播他乡异地。清代六坝铨将村的总兵官何琯镇守新疆巴里坤,功勋卓著。何琯死后,巴里坤父老通过巡抚陶模奏请朝廷允准,为他建造了祠堂,以纪念他保城护民的辉煌功绩。新中国成立后,原在新疆军区7988部队服役的丰乐张满村人韩绪泰,在1970年8月25日的军事演习时,为排除哑炮而光荣牺牲,新疆军区党委给韩追记一等功,此后民乐县为之举行了庆功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向英雄韩绪泰学习。
有道是历史像长河,有功也有过。更哪堪,英雄豪杰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论是从四面八方来民乐大地立马横刀征战过的帝王将相,还是从民乐的山野乡村出发远征他乡异地的英雄豪杰,都是从民乐大地上走过的英雄。无论他们的是非功过如何定论,但他们永远是本土人民所铭记在心的英雄。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中的几句歌词所言:“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有规则地向着前方滚动迈进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翻身当家作主的民乐人民,艰苦创业,大干快上,励志图强,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谱写出了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灿烂的历史新篇章。其英雄人物,何其多也!英雄群象,何其壮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简介:王振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张掖市作协第二、三届副主席,民乐县政协四级调研员,在《散文选刊》《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飞天》《中国铁路文艺》《海外文摘》《丝绸之路》《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书刊报》《甘肃农民报》《甘肃文艺》《甘肃文苑》等报刊杂志及各类文集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1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洪水河的涛声》,曾获《中国作家》征文奖、《散文选刊》征文奖、散文学会征文奖、《飞天》征文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甘肃旅游美文网络大赛奖、金张掖文艺奖等多种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