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地方勢力一直是令中央極為頭疼的存在,尤其是在西漢,諸侯王的強大勢力,令朝廷焦頭爛額。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實行郡國并行制,而這也為諸侯作亂埋下了伏筆。西漢初期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很少對地方進行幹涉,這使得西漢的藩王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比如西漢初期最著名的藩王,吳王劉濞,他統轄三郡五十三城,是吳國真正的主宰者。吳地盛産銅,劉濞就利用這些資源,廣招天下的亡命之徒,讓他們盜鑄銅錢。此舉當然是違反法令的,但劉濞卻依舊不滿足,他見吳地濱海地區産鹽,便又令人造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由于吳國經濟富足,劉濞規定,吳地境内一律不征賦稅,這使得百姓們都願意前往吳國。
對于吳國百姓來說,劉濞可能是一位賢德的君主,但對于中央朝廷來說,劉濞卻令他們如鲠在喉。本來吳國和中央朝廷的關系還算過得去,但吳太子和皇太子争勝,被皇太子失手打死,這使得劉濞對朝廷愈發怨恨。
而劉濞隻是西漢諸侯王的縮影,在文景兩帝統治時期,許多強大的諸侯國都肆無忌憚,他們與文景兩帝的血緣關系也沒有那樣濃厚,是以時常做出對朝廷不恭的事情,挑戰朝廷的權威。
漢景帝繼位以後,深知諸侯國對自己的巨大威脅,于是他聽從禦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被削藩的劉濞等人自然不願坐以待斃,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劉氏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造反。劉濞和諸位諸侯王征募了三十餘萬人,同時聯合匈奴、東越人,一時間聲勢浩大。
漢景帝起初不想與劉濞等人刀兵相見,于是他将晁錯腰斬,以期安撫劉濞,但是劉濞已經造反,又怎會半途而廢?漢景帝見沒有辦法,隻能派兵鎮壓。經過艱苦的戰鬥以後,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叛亂的諸王全部身死。
按理來說,諸侯王造反失敗,正是漢景帝徹底廢除諸侯王的大好時間,但漢景帝卻沒有這樣做,他保留了諸侯國。漢景帝沒有乘勝廢除藩王,應當有兩方面的考慮。
首先,郡國并行制是先祖劉邦确立的制度,諸侯王手中的封國都是劉邦所封,漢景帝不好奪過來。更何況,在七國之亂時,還有不少諸侯王勤王有功,一旦廢除藩王,沒辦法給他們交代,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規模更大的造反。其次,漢景帝不廢除藩王,是因為諸侯國實質上已經無法給中央造成威脅了。盡管七國之亂以後,諸侯國依舊存在,但許多權力被朝廷收回,他們的物質力量和軍事力量完全無法和中央抗衡。
是以,漢景帝在平定七國之亂以後,沒有直接廢除藩王,而是循序漸進,不斷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到漢武帝時,他頒布“推恩令”,使得諸侯國勢力分化,再也掀不起大風大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