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重點項目“跨媒介叙事研究”(項目準許号:20FZWA001)的結項成果,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學者做學問的方法不盡相同,有的人喜歡戍邊墾耕,将學問做精做深;有的人擅長開疆拓土,創立屬于自己的新領域。無疑,龍迪勇先生為學的方法屬于後者。他長期緻力于叙事學研究,對空間叙事學、圖像學、圖文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成績斐然、影響甚劬,在國際上具有領先水準,填補了國内相關領域的多項空白,為大陸的叙事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所撰寫的《空間叙事學》以及這本《跨媒介叙事研究》,均為國内首部空間叙事和跨媒介叙事方面研究的學術專著。龍迪勇的這部《跨媒介叙事研究》專著,走出了一條有别于西方叙事學研究的新路,對拓展叙事學的疆界、豐富叙事學的内容,對指導跨媒介叙事文藝創作實踐,乃至對當代文藝創作與方法創新,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總之,這部學術專著深厚的理論基礎、雄辯的哲學思想、詳實的資料收集,以及基于曆史現象和文本分析的邏輯力量,尤其是其所建構的中國自主的跨媒介叙事理論體系,使該書成為近年來真正具有原創性的一部重要的叙事理論著作,具有開疆拓土的學術價值。
叙事學是法國藝術學理論家托多羅夫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該理論是在俄國形式主義、法國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形成的一門獨立的學科。龍先生長期緻力于叙事學方面的研究長達30餘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在國内外該領域研究的重要地位。這部《跨媒介叙事研究》,是以文學、圖像、音符等媒介表達的藝術叙事之間互相模仿、互相影響的理論,是“叙事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國内外第一部“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最新理論專著。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重點項目,共計60餘萬字,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由自序、導論、正文和後記等五部分組成。自序簡要地介紹作者走上學術研究的過程,高度概括了跨媒介叙事在東西方藝術史上存在的普遍現象,以及在“跨界思維”思想的指導下,所從事的空間叙事、跨媒介叙事研究,還“劇透”了下一步将開展藝術叙事研究的計劃。導論是對本書高度的概括和綱領性的閱讀引導,提出了跨媒介叙事的三種類型,一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之間的模仿;二是空間藝術與空間藝術之間的模仿;三是時間藝術與時間藝術之間的模仿,闡述了跨媒介叙事的具體方法,從跨媒介叙事之初的“陌生化”到具體的“前推”和“主導”做了簡要的表述,最後,将三種類型之一的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作了理論的闡述和作品分析,對其他兩種類型的研究提供的作者之前研究成果的文獻參考路徑。正文部分共有十五章,從跨媒介叙事的本質開始,到以詹姆斯·喬伊斯小說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研究為終,此間涉及到東西方藝術的文學、音樂、建築、戲劇、雕塑、繪畫和詩歌,等不同的文學藝術媒介的跨界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跨媒介叙事研究廣闊而系統的學術世界,夯實了跨媒介叙事研究的理論大廈。
這本專著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在叙事學之外開創了一番新的天地,為叙事學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新的解析文學藝術作品的工具。在多媒介的時空轉換中提供了最新的理論依據,拓寬了叙事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對跨媒介叙事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闡釋和全新的定義,對首次提出“跨媒介叙事”的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的多媒介、多平台叙事的定義、概念,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不同觀點和看法,也廓清了跨平台、多媒體等混亂概念的混淆。進一步闡釋了“跨媒介叙事”不是“外部研究”,不是不同媒體、平台的外在疊加,而是“内部研究”,是不同媒介(藝術)之間的“結構性”的融合。進一步指出“家族相似性”是不同媒介融合的自然屬性,“出位之思”是人的主觀意識之要求,是超越自身媒介的限制,追求其他媒介的獨特美學優勢,增加本媒介的表現力、豐富性、複合型,以升華其内在的張力,豐富和完善自身的叙事性和表現力,是跨媒介叙事的本質目的。作者認為,跨媒介叙事有着嚴密的理論基礎和邏輯推導,完全符合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推”思想、雅格布森的“主導”思想和巴赫金的“藝術時空體”理論,是經得起推敲的一種跨媒介叙事理論。更有價值的是,這一新的理論研究,為作者正在建構的“藝術叙事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對藝術創作、創新發展帶來全新的理論指導,對打通藝術以及東西方藝術的“通感”,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藝術知識體系、藝術表達體系和藝術評價體系,建構和豐富現代叙事理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跨媒介叙事理論,不僅具有深刻、嚴密的理論體系,還具有實踐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當代藝術的創作、創新和藝術評論之是以處于混亂、無序狀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現代藝術理論的支撐,各種媒介的發展與創新嚴重地缺失現代理論的指導和遵循,均處于自發階段。我們看到古今中外諸多不同媒介如藝術、藝術語言的發展和創新,都不自覺地遵守着跨媒介叙事的原理。如詩與畫的互相融合和影響,即我們經常所謂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跨媒介理論工具的指導下,其内在規律就顯得非常的清晰:這種現象并不是要求詩和畫的并立存在,而是詩中有畫但還是詩,是詩中有畫意;畫中有詩但還是畫,隻是畫面中有詩的意境。跨媒介理論不僅适合于詩與畫、詩與書等不同的藝術語言之間,在同一藝術語言的創新中,也符合這一原理。如中國書法到明末清初的式微,繼之而起的碑學興起就是一種跨媒介融合的範例,其目的是拯救帖派的衰落,其方法是在擴充書法的邊界,擴大書法藝術語言的豐富性。晚清之後書法的碑帖結合也是如此,是将碑的元素參入帖學之中,将碑的美學優勢融入帖學範疇。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碑不僅僅是魏碑的書寫形式簡單的加入,而是将碑學,其實質是宋代以來金石之學的審美思想和元素融入到書法創作之中。如帖學書法的二維空間“錯位”于金石學中三維空間意像,以及增加其金石氣等,結果是前者還是帖學的範疇(行草書體系之中),後者仍然是書法而不是金石之學。這種現象就是書畫藝術語言達到邊界(俗稱結殼)之後,使其無法表達或無從表達自己的理想審美之時,可以借助其他媒介或藝術語言擴大自身語言的不足和界限,延展這種語言的審美能力,增加其豐富性和深刻性。
目前,在東西方文化日益頻繁碰撞的今天,傳統藝術的創新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西方的某種藝術思想或表達媒介,這就存在東西方藝術的差異問題。近代以來,中國傳統藝術的創新之路走的并不順暢也不理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借助西方藝術思想或表達媒介的同時,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中西方藝術語言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或鴻溝。由于東西方文化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各自發展、相對獨立,其核心精神有着本質的差異,甚至極端一點說它們的發展方向在主體精神指向上都是相反的,一個是向外發展的拓展性,一個是向内追求的自省性。如果用跨媒介叙事理論來看,他們發展方向的巨大差異導緻其“家族相似性”沒有天然的聯系,即便有“出位之思”因沒有邊界的交集,很難起到互相融合和互動的可能。是以絕大部分的創新都不甚成功表現出四不像、不倫不類,既沒有西方藝術的“理念性”,也沒有東方藝術的“意象性”,不能達到藝術語言間的融合互補,是以大多隻能成為部分人的孤芳自賞。當然,這樣的探索并不是一無是處,它的意義和價值正是它存在的本身。當然東西方藝術的跨媒介融合,要在更高層次和更深觀念上作出巨大的努力,也需要時間的檢驗和學術的探究。跨媒介叙事理論還告訴我們,不能為跨媒介而跨媒介,跨媒介叙事之前需要探讨跨媒介的可能性和具備跨媒介的基礎,隻有這樣才能進行跨媒介的嘗試,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任何一種有價值的理論體系,必須具備下可以指導具體的實踐,上可以指向哲學的終結思辨形成自洽和續洽的開放系統,唯此才有存在的生命力。跨媒介叙事理論不僅能夠為目前的藝術媒介、藝術語言的創作和創新提供理論性指導,而且還能通向哲學思辨的形而上學,唯有通向哲學的終極價值,這一理論才有了學術的活力并具有普遍的思想力量。
本書在十五章的内容中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用了兩個整章的内容探讨了“總體藝術”與跨媒介叙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圖文一展現象,這種理論的探究将藝術的“分立”之後的跨媒介叙事帶來的可能,又回到了整體藝術、綜合藝術的“分立”之前的“原初”狀态反向趨勢之中。書中在大量例舉了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家的這種“綜合”的現象和創作時間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的總體藝術是任何作家和藝術家都不可能創作出來的”,這就在哲學的高度上提出了一種形而上的文藝創作的“終結”思想理念。
跨媒介叙事理論,讓我們認識到任何一種藝術語言是有局限性和邊界感的,在邊界之内我們是可以描述和表達的,但是“在邊界之外我們無能為力,隻能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語)。然而,如果一種語言不可描述的世界我們可以借助另一種語言來描述,這正是“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内在動力,更是“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維特根斯坦語)的哲學依據。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不同媒介的互相融合直至成為一種終極意義上的“綜合藝術”其實質是一種“返祖”現象,是一種媒介超越自身的局限獲得另一種媒介的優勢,是對原始“混沌”的回歸,試圖回到“原初”的未“開化”階段,是一種如禅宗偈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理想境界。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高爾吉亞就提出過三命題:世界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難以認識,即使能夠認識也無法表達。同樣,這裡的無法表達是“表達的最高境界”,是複歸鴻蒙的原初階段,任何一種進階精深的理論都應該有這樣的“終結”指歸。
長期以來,文藝創作、創新和評論缺少現代文藝理論思想的指導,特别是當代藝術領域的創新大多處于自發和無序的狀态,亂象叢生。跨媒介叙事理論的建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為不同媒介、不同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理論工具,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理論價值。而這也應該是目前跨媒介叙事理論在文學和藝術研究中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龍迪勇學術簡介
龍迪勇,東南大學首席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院院長、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故事與藝術媒介實驗室負責人、《藝術學界》主編,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叙事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多項,獲省部級學術成果獎多項,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空間叙事研究》與《跨媒介叙事研究》等。《空間叙事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是國内外第一部“空間叙事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