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后是北宋时期,一个相当重要且特殊的人物。她手握大权,几乎可以说等同于皇上,但她却至死都不敢称帝,这是为何?
北宋刘太后是宋真宗赵恒的妻子,有另一个称号名为“章献明肃皇后”,是宋朝第一位临朝听政的太后。
刘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赵恒一病不起,留下遗诏,尊皇后(刘娥)为皇太后,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皇太后处理。
此时的宋仁宗赵祯才十三岁,继位后肯定应付不了大部分的事情,皇太后理所应当为国家分担。
从此朝堂之上便有了这么一幅场景,龙椅上坐着年幼的赵祯,而一旁的皇太后则是更显气势,皇上在左边,皇太后在右边。
群臣有事情要上报,就让刘太后定夺,表面一派祥和,实际上则是猜忌不断。
比如丁谓,就一直对刘太后执政不太满意,认为她应该把权力还给宋仁宗,刘太后就说了,我不要赵氏江山,我只是代为管理而已。
丁谓不信,于是想要架空刘太后,到了后面甚至野心越来越大,想要夺皇权。这下刘太后不干了,发誓要把这个丁谓给干掉。
于是找了个机会,在公众面前揭露丁谓的嘴脸,并且将暗中收集的证据全部推在大家的面前,这下丁谓想狡辩都没用了,刘太后命人将丁谓斩杀,不过被群臣拦住了,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建议留丁谓一条命,于是刘太后只是将丁谓罢官,贬至崖州。
之后,所有人都不敢小瞧刘太后,凡事小心谨慎。
刘太后的野心
当然,刘太后也不敢放松,禀报到她这里的大事,都会很在意,比如平时在批奏折的时候,也都会象征性地过问一下赵祯的意见,赵祯反正也不能做什么决定,自己问他一下,则让她更得人心。
因此,刘太后的执政生涯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没有什么波折。
在宋仁宗赵祯长大成人之后,刘太后确实没有逾越这条界线,而是将政权交还给赵祯。
但,要说刘娥没有这个心思,没人相信。
就拿几个例子来说,比如在上朝的时候,刘娥问朝廷群臣:大唐的武则天如何?群臣吓坏了,知道她这话什么意思,但总有那么一些不怕死的臣子,直言道:“是大唐的罪人,差一点断送了李唐江山。”
刘娥听到这话虽然面子上挂不住,但还是表现得十分淡定。
还有在明道元年的时候,她竟然不顾反对,穿着皇帝的服装去大宋的太庙参加祭祀大典,这就相当于把自己认为是大宋朝的皇上了。
还有一次,也是穿着皇帝的衮服,去太庙祭祀宋太祖。
尽管刘娥尽量低调,实际上这些行为已经激起了很多臣子的不满。
其中就包括“鲁直”鲁宗道。
正直臣子鲁宗道
鲁宗道是亳州人,靠读书考取功名,一步步踏上仕途。
他的为官之道,就是做老百姓的好官,为老百姓办实事,不管到哪里当官,总能得到一片称赞。
1017年,鲁宗道深得宋真宗的欣赏,最终让他担任两省谏官,鲁宗道的性格天生就是干这个的。
但也正是因为他太敢说了,导致宋真宗对他十分头疼。
鲁宗道性情的确很直,面对宋真宗这个上司,也是率性而为。
有一个趣事,一次宋真宗有事让鲁宗道进宫,鲁宗道因为和别人喝酒耽误了,等酒醒之后,马上就去面见宋真宗,并且将实情都告诉宋真宗。
宋真宗十分欣赏,于是便特地在皇后刘娥面前说起这事。
刘娥将这个名字谨记于心,她主政之后,便提拔了鲁宗道,最后鲁宗道竟然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可以说是直接参与到国事决策中来的。
不过即便如此,鲁宗道始终对刘娥保持中立的态度。
敢公然反对刘太后称帝
他是保守派,他对这个垂帘听政,手握大权却依旧满足不了野心的皇太后,并没有什么好脸色。
后来刘娥野心果然膨胀,但无奈身边没有人支持她当皇上。
刘娥将目光放到鲁宗道身上,有一天暗地里打探鲁宗道的想法。还记得上文说的,刘娥问“大唐武则天如何”这个问题吗?没错,当时刘娥就是当着许多官员的面问出来的,实际上是问鲁宗道一人。
其他人都不敢回答,只有鲁宗道说,她是大唐的罪人。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为鲁宗道捏了一把汗,这么说,不就等于将刘太后钉在十字架上了吗?
好在刘太后也不敢怎么样,只能尴尬地笑一笑。
随后,一些喜欢拍马屁的官员,又对刘太后说,为刘氏立七庙。
听到这话,鲁宗道又站了出来,说七庙是天子才享有的待遇,一旦刘氏立七庙,那么当今天子又该如何?
还有,在刘太后打算穿着皇上的服装,去参加大宋太庙的祭祀活动时,鲁宗道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因为这本就不符合常理。
反正只要刘太后有一星半点越界的行为和想法,鲁宗道就敢站出来阻拦,他可不管刘娥是太后还是什么,维护伦理纲常,是臣子的责任。
王公贵戚都很忌惮他
想想看,就连在刘太后面前,都敢说这么直接的话,对其他的王公贵戚更是如此。
遇到任何不公之事,鲁宗道都会直接说出来,有时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搞得被点名的这些人很尴尬,却又不敢说什么,因此特别忌惮他!
就拿曾经的枢密使曹利用来说,这个人恃权霸道,大家都看不惯他,但是又不能拿他怎么样,只有鲁宗道敢在皇上面前参他一本。
从那以后,这些权贵们便给鲁宗道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鱼头参政”,好几层意思,因为“鲁”字上面是一个“鱼”头,还有就是说他的骨头像鱼头一样硬。
很多人都想除掉他,但幸好宋真宗与刘太后在暗中保护他,否则就是北宋莫大的损失了。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鲁宗道去世,安葬在新郑。
他虽然去世,但为北宋谋了不少福祉,他去世之后,老百姓纷纷悼念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还为他建造鲁公碑亭,供后世悼念。
历史上有不少鲁宗道这样正直的官员,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这么幸运,能够遇到明君,很多都是含冤而死。
这就是历史的沉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