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海曲文学》丛书:一部“老日照”的文化大观

近日,《海曲文学》丛书9本文集正式出版。《海曲文学》丛书是由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宣传部、东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港区文化和旅游局、东港区作家协会组稿策划,东港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崇发担任主编,文丛作者均为东港区作家协会会员。丛书共9本,包括8本东港区作家协会骨干会员个人文集和1本合集。合集《春染故园》为散文、诗歌作品集,是自《海曲风韵》出版(2013年)以来东港区又一部反映东港人文风情的文学作品集,也是日照市尤其是东港区文学精英代表的力作合集,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古老海曲的陈酿韵味。

为推进东港文化强区建设,打造东港文化品牌,东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组后,就把编辑出版《海曲文学》丛书作为文学艺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成立了编委会,由东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杰任编委会主任,请著名作家赵德发、日照市作家协会主席夏立君为编委会顾问,并请赵德发先生为丛书作序,请刘杰部长写了综述,丛书编辑完成后,由东港区文联主席阚美玲主席作后记。丛书由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崇发主编,带领东港区作家协会《海曲》编辑部选稿、编稿、审稿两年多完成,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出版。丛书的出版,是东港文学艺术界的大事,也是东港区文化强区的成果展示。

《海曲文学》丛书是东港区首套文学系列丛书,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150多万字,内容各具特色,以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从不同方面描绘了东港区的自然人文风貌,反映了山海风情和乡镇风貌,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东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发展成果,展现了乡村振兴、生态旅游风采,留住了东港区宝贵的历史记忆,也传承了东港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读者能从中感受时代的大潮涌动,能从中窥见东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貌,也能从中嗅出乡村振兴的芳香。这套丛书创作成果的汇集和出版,全面呈现了日照市尤其是东港区的文学创作整体水平,为东港亮出了文化品牌,助推了东港文旅融合发展,将在日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极具历史人文价值。

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海曲文学》丛书:一部“老日照”的文化大观

《海曲文学》丛书总序

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

赵德发

今年国庆、中秋节长假期间,我集中时间阅读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崇发先生用微信发给我的《海曲文学》丛书九卷书稿。阴历八月十六这天晚上,到楼后花园散步,此时月光皎洁,秋风习习,桂香氤氲,石榴和柿子挂在树上,我突然想起了崇发兄的两句诗:“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我想,这不正是东港区文学事业的生动写照吗?

众所周知,日照这个地方在西汉时为海曲县,1184年之后是日照县,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这儿改名为东港区。东港区成立近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学事业也蒸蒸日上,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优秀作品越来越多。《海曲文学》丛书的问世,恰好反映了这个态势,让人十分欣喜。

东港区作协成立后,创办了《海曲》文学季刊。这份刊物至今已出刊28期,发表了海量作品,成为我市一块重要的文学园地。这套丛书中的《春染故园》,就是从各期刊物上挑选的精品佳作。作者不只是东港区的,还有许多市里的和外地的,可见《海曲》联系面之广。东港区作协除了办好刊物,每年都有许多活动,如下基层采风、举办诗会和征文比赛等等。我曾多次受邀参加他们的采风活动,收获颇多。与丛书同时出版的《日照河山》,便是区作协组织作家去河山镇的采风作品集。之前,他们还以专集、《海曲》专刊等形式出版过赴陈疃镇、后村镇、香河街道等乡镇地方采风的作品集,让一个地方的建设成就、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用文学作品予以集中呈现。

近三十年来,东港区成长起好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有的还荣获奖励。也有一些作家出版了个人著作,我每每受赠,家中书架上积累了长长一列。即将问世的《海曲文学》丛书其中有八位作家的集子,是东港作家阵容的一次华丽展示。

九部作品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热爱日照,吟唱乡音

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许多作家生于兹长于兹;一些从外地来此定居的作家,也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们都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山海相间、美轮美奂之地,自然而然地把这份热爱付诸文字。翻阅《春染故园》诗文集,表达这份情感的作品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作家、诗人们有的将视野覆盖全市,有的聚焦于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甚至一条路、一棵树,字里行间都是爱,让人深深感动。在个人集子中,这类的作品也有很多。辛崇发直接为他的集子命名为《海曲乡音》,作品分为《乡景》《乡情》《乡恋》《海韵》几辑。他这位土生土长的日照诗人,东港区文学事业的领军人物,用律诗绝句与各种词牌吟唱乡音,记录日照发展变化,作品蔚为大观。溯之的诗词《山海行》,李富晔和张浩的一些散文,也都有此类主题,各有妙处。

二、追溯历史,审视根脉

历史是人类的旧时踪影,藏有丰富的人类活动轨迹、生存经验与文化成分。作家们普遍对此痴迷,热衷于溯源而上,追索历史真相,审视文化根脉。《海曲文学》丛书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他们深入研究本地历史与人文景观,将日照的文化“家底”告诉读者。张永军的《我所了解的石臼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大量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将石臼所的前世今生详详细细地写了出来,让此书的价值不只在“文”,更在于“史”了。林丽的 《走遍东港》系列,一气写了十几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长见识,饱眼福。张浩是“80后”年轻作家,却对历史非常痴迷,文章中屡有新的发现与新的见解。“追根日照千年事,谋略文章百渡槎”,辛崇发的这两句诗,也可以视为这些创作活动的总结。

三、记录旅程,描绘风景

李富晔是日照实验高中教师,曾参加援疆工作,到麦盖提县支教两年。他在《从家乡出发》这本书中,以多篇文章记录了在新疆的所见所思。读着读着,我们耳边会响起刀郎木卡姆的乐曲,眼前会晃动着维吾尔族男女的舞姿,忍不住拍案赞赏。尤其是读到《麦盖提的驴子》这一篇,见他亲手给一头驴钉掌,而后那驴跳到一边大叫,让人忍俊不已,同时也慨叹富晔先生在新疆对当地人的生活投入之深、了解之广。从辛崇发、林丽、张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他们这些年来走了全国的许多地方,可谓履痕处处。每到一处,他们都仔细观察、用心体悟,而后撰文赋诗,将自己的见闻与心得写了出来。《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是王海瑛作品集的书名,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她经常将一颗心缱绻在众多花木之间,感受四季轮回变化,文笔清丽,沁人心脾。“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宋•王珪《游赏心亭》),古人的游吟传统,在《海曲文学》丛书作者群里得到了接续。

四、书写亲情,感悟人生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表现亲情的诗文也在这套文集中占据了好多篇幅。辛崇发的《父亲节前因梦生吟》只有四句诗:“梦里依稀腰背弯,解巾擦汗又挑担。随行百里心流泪,感悟人生那座山。”让人读罢,眼前矗立起一个山一样的父亲形象。贺培美、林丽、王海瑛这三位女作家,都是饱蘸深情写父母,写亲人,用生动的细节表达细腻的情感。贺培美甚至祈愿:“来世还做我的父亲,好吗?”孝女情怀,感人至深。王海瑛的故乡在四川,难以见到亲人,她想到,“也许,对于如鲠在喉的想念,最安全的降落,就在文字里。‘也许,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写,被转化,或疗愈’”。于是她写了一篇又一篇,用文字疗愈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痛。她们还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永恒,在平庸中品出诗意。林丽的一些“千字文”,篇幅很短,多有留白,却表达出她的娴静心境与精神追求,十分耐读。

五、唱酬对话,谈文论艺

诗词唱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举,当今一些诗人也乐此不疲,在辛崇发、秦溯之的书中,都有这类作品。他们与友人唱和,在交流感情、议论事物的同时,也较量着写诗技艺,可谓玄机微妙。围炉夜话,则是旧时文人喜欢的聚会方式,当今有了供暖设备,不用围着炉子说话了,到一起品茗聊天却很常见。如果是有品位的人,加上有品位的对话,记录下来,那就有些价值了。林丽的集子里,有几次这样的对话记录,她命名为《清净谈》。“清净”二字,颇有禅意。看他们的对话,便会了解海曲小城一些文人之雅举,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观念。《海曲文学》丛书中,还收入一些作者的评论文章,他们对外地或本地的作家作品予以剖析,表明看法,对文学创作的繁荣有促进作用。溯之的一些诗作如《听琴曲》《怀王大令》《吊刘勰》等等,更是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对古琴艺术、书法艺术以及刘勰的文学成就等高度褒扬,思接千古,酣畅淋漓。

《海曲文学》丛书,作品过千,选材与主题丰富多样,我在这里不可能做详细归纳,读者展卷,自会领略。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东港区作家协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是东港区作家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祝贺这套书的出版,祝文友们在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海曲文脉的接续与强壮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原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海曲文学》丛书综述

刘杰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因“蓝天、碧海、金沙滩”而享誉世界。日照古称“海曲”,其地域主要就是现在的东港区。“海曲”之于日照,犹如“金陵”之于南京,“齐鲁”之于山东,代表了这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东港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古代名人姜太公文化遗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起义旧址——吕母崮亦在于此地。

东港区建区三十年来,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年轻而有活力的东港,已成为黄海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东港区大力发挥主城区、驻地区优势,坚定不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东港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曹丕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化繁荣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山海之间的海曲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情洒海曲大地,讴歌伟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创作出了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典诗词、新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对东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推动力。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存海曲文化,在东港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关心支持下,东港区作家协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编纂出版了这套《海曲文学》丛书。这既是总结东港区文学成就、泽被当代之盛事,也是延续文脉、以传后人之幸事,更是展现文人风骨、弘扬时代精神之大事,是当代海曲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值得祝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高山不拒微草,大海不拒百川,《海曲文学》丛书就正是那一棵棵小草、一股股涓流。海曲大地历来不乏文化巨子,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金代状元礼部尚书张行简(东港区日照街道人),礼学建树突出,著作颇丰;明代状元焦竑(东港区西湖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东港区涛雒镇人)闻名于世,他的人文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东港区设立后,东港区作家协会于2003年应时成立,并创办了《海曲》刊物,之后又创建了《海曲风韵》公众号,还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文学创作立足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格调高雅大方,文风朴实流华,用笔求实厚重,内容紧随时代,获得社会各界好评。《海曲文学》丛书编选了八位作者的专辑和七十多位作者的合集,共九本。所选作品多是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平台发表或获奖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荟萃了各位作家的文学精品,集中展示了东港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文章的作者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抒发心灵美感,感悟人生价值,提升社会境界,汇聚发展正能量。他们用笔触描绘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他们用激情讴歌东港改革开放的成就与辉煌,他们为东港的建设和发展鼓与呼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作者为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海曲文学》系列丛书后记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阚美玲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海曲文化系列丛书《海曲文学》如期编纂出版了,这是对近年来海曲文学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是东港区文艺繁荣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此,谨向各位编委、编辑和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大家的辛勤付出和衷心的感谢,向丛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历史上,文化的繁荣发展,总是深深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壤土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海曲文学》丛书的编辑出版,不仅仅是东港文学事业发展的一大成果展示,更是东港文学战线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不负新时代的一次自我激励和动员。

在这片充满豪情和芬芳的热土上,东港区作家协会按照区文联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同发展,为东港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参加各种主题性文学采风创作活动和征文比赛,以《海曲》期刊和《海曲风韵》公众号为阵地,为发展呐喊助威。一大批充满正能量,充满对党和国家、对人民饱含深情的精品力作持续推出,在这方缤纷的文艺芳草地上,绽开了多多绚丽花朵,为东港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满目春风。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站在新时代坐标之上的东港文艺战线,无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感召、所激励。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广大文学爱好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切实担当起做好新时代文学工作的责任。面对新时代新变化,深刻领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提升整体视野,筑牢写作根基,明确下笔基调,牢牢把握主流和方向,在巨大的历史运动中认清时代的本质。

——增强“四力”,用心用情打造更多文学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文学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学习别人之长,取他山之石融合创新,实现创作突破;要发挥好文学优势,充分展示东港文学独特魅力,不断提升东港文化影响力。

——做到“三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与实践中,切实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更多地走进基层、走向群众,从群众和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火热生活中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坚持“两为”,讴歌新时代、塑造新时代的新人民。通过参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实践,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新的认识,更好地用好手中的笔和纸,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幸福而歌。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责任担当,勤奋耕耘,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繁荣东港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东港区作家协会越办越好,祝全区文学爱好者多出精品力作,祝东港文化发展百花盛开,香飘内外!

(作者为日照市东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9本文集、500多篇作品《海曲文学》丛书:一部“老日照”的文化大观

作品简介

辛崇发-《海曲乡音》诗词集:

本书是一部诗词集,共分乡景、乡情、乡恋、海韵、雅文(诗词评论)五部分。作者满怀深情用诗词反映了自己出生和工作的家乡日照市(旧称海曲县)的民风民俗和新时代发生的重大变化。其作品朴实耐读,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

张永军-《我所了解的石臼所》文集:

该文集作品记录了历史上的石臼所古镇沧桑岁月,不是怀旧,也不是复古。作品中,石臼所像是一本五味陈杂的史书,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日照县完美转身成了地级日照市,由大港起点的铁路和港口被称作直通欧亚大陆东方桥头堡,这是石臼人的骄傲,是石臼街道沧海变桑田的真实写照,折射了日照的发展和向海经济的日益繁盛。

李富晔-《从家乡出发》文集:

本书有乡土的芬芳,有乡土的营养、力量,从中可以寻根、生根、长根、养根;有作者有援疆记忆,有大漠边缘、昆仑山下的绿洲县城作者的第二故乡麦盖提;有作者思想的远行,在路上有遇到该遇到的人、景、事;有作者一路走来的思考,一些有关教育、生活的思想碎片。

张浩-《海上的街市》文集:

“海上的街市”是作者无数个深夜的梦境,如海市蜃楼般虚无,却又如家乡日照般真实,日渐繁荣,借黄海封海开海时千帆竞发的景象,抒之于诗,借以之为书名,以表对日照之爱。文集“海曲情思”“大地的呼吸”部分里有淡淡的乡愁和乡恋,以及对日照历史的阅读和感悟,形成文化的思考。

贺培美-《光阴里的行走》文集: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全书贯穿一个“情”字,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世界、对人生、对自然、对万物的深情感悟和柔情期待。内容涵盖日照的风土人情,怀古思今的情感表达,亲情爱情师生情,世间别样风流情愫。全书用或长或短的文字,抒发或深或浅的思绪,记录或急或缓的光阴,描述了人间的真善美。

秦绪合-《海右初光》诗词集:

诗词集力求兼具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是写景状物,抒发胸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二是以诗为笔,凝魂聚力,讴歌时代风云际事。三是仰望历史,发思古之幽微,与历史文化人物对话。四是鉴古思今,格物致知,用诗词状志言情。五是酬答唱和,诗词往来,向往友谊与未来。

林丽-《清净谈》文集:

《清净谈》一书,是作者在日常读书、工作、旅游等方面,以抒写内心感悟,突破人生局限,打开生命的纵深度为主的文字记录。文笔散淡,清净,不争,似清谈一样透明澄澈。从微观层面是作者生命的记录,宏观上折射出带有个人质感的日照人文与生活。

王海瑛-《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文集:

该书是一本散文、诗词合集。作者以素常大自然所见为主线,顺应季候节序,用诗意宽悯的文字,描草本的形,养木本的心。用积极尚善的人生态度,抒写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敬畏,细致地描写日照本地山水风光、花草树木、园林景致。

合集-《春染故园》文集:

本文集精选了东港区作家协会官方刊物《海曲》及官方微信公众号《海曲风韵》的作品,是继2013年出版的《海曲风韵》后,又一份珍贵文学作品集。以文学的形式集中反映了日照市尤其是东港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纵向跨越历史时空,横向覆盖东港大地,留住了东港区宝贵的历史记忆,记录了山海风情和乡镇风貌,也弘扬了东港优秀的传统文化。

半岛网编辑:王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