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大一:無症狀,查冠狀動脈CT發現血管狹窄該怎麼面對?

冠狀動脈CT對及早發現冠狀動脈病變,及早預防控制有益。但并非所有成人體檢均需在體檢時做CT。CT主要用于冠心病中度風險患者的篩查,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肥胖風險的中年以上患者,而不宜用于冠心病低風險患者。尤其對無上述危險因素、月經正常的女性,接受CT檢查,非但無益,反而帶來終身癌症風險增加,其危害程度超過同齡男性與高齡女性。

近年來,冠狀動脈CT做的泛而濫。很多無症狀的患者,體檢做冠狀動脈CT,發現冠狀動脈血管的一個分支或多個分支或多處不同程度狹窄。西醫的一個先天缺陷就是“劃界”,按病變狹窄程度定義“病變”的輕、中、重。狹窄程度小于50%,即劃定為輕度,50%-70%為中度,超過70%為重度。

臨床上做CT是影像科,當下的影像科醫生或技師又缺乏臨床訓練與基本功,發報告千篇一律寫上建議做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标準”,已普及的家喻戶曉。

造影如果顯示狹窄程度達到70%或更重,即報告為冠狀動脈重度狹窄。多年來,醫生僅根據血管狹窄程度作為放支架的标準。于是發生了諸如我北醫同年級同學在當地醫院根據造影報告,前降支中段狹窄71%(不知是否真是僅超過70%程度的1%)被放了根本不需做的支架,事後後悔不已。

我想告訴大家,如果平時運動時,如快步走路、上坡、上樓,甚至跑步、爬山、打籃球時沒有胸部不适,體檢做冠狀動脈CT,無論報告狹窄程度如何,不要輕易同意住院做冠狀動脈造影,更不可相信僅根據血管狹窄程度就同意接受支架手術。因醫療資訊不對稱,患者看到報告血管重度狹窄往往容易簽知情同意接受支架,甚至搭橋手術治療。血管狹窄都重度了,醫生一動員,就同意手術了。這種僅根據血管狹窄程度就放支架的荒唐标準,導緻了支架過度使用,傷害了很多患者的利益。

說到狹窄程度,最嚴重莫過于狹窄100%,但如果如上述運動中沒有胸部不适症狀,也不必馬上接受支架手術啊!

沒有症狀,發現血管狹窄了90%,甚至100%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血管狹窄重,臨床上患者卻沒有自覺不适(症狀)呢?

最常見的原因,這些嚴重狹窄是多年逐漸緩慢形成的。在病變緩慢的發展過程中,人體有強大的代償自我保護機制——形成側支循環,即沒有狹窄或狹窄較輕的血管發出新的血管分支,幫助狹窄日益加重,直至完全閉塞的血管向心肌供血,可了解為“自身搭橋”。

較少見的原因是有些心肌梗死發生時,症狀不明顯,或持續時間短,發生時未引起患者的注意,逐漸穩定了,成為陳舊性心肌梗死。

如何鑒别這兩種情況呢?很簡單,一是心電圖,二是超聲心動圖。在有豐富側支循環的嚴重血管狹窄或慢性完全閉塞患者,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都正常。而在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上可看到異常(異常Q波),超聲心動圖可看到梗死的心肌部分收縮減弱。即使有心肌梗死,如已是陳舊性,處于穩定期,也不急于馬上做支架。應注意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反映的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受損的範圍,對心功能的影響,尤其注意有無左心室舒張末增大或左心室射血分數下降,而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與康複。

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有急性發作的持續性胸悶胸痛,到醫院急診或在救護車上記錄心電圖會有典型改變,取血查反應心肌受損的肌鈣蛋白升高,這時,隻要無出血風險或禁忌,支架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最佳選擇,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支架做的越早,挽救心肌越充分,支架開通血栓閉塞的血管越及時,挽救生命的希望越大。

但對平時運動時沒有症狀的患者,支架不可能預防心肌梗死或心髒猝死。預防這些心髒急症的措施:一是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戒煙非常重要;二是控制好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至1.8,甚至1.4mmol/L以下。

做了CT發現血管狹窄的無症狀患者,除了上面提及的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外,可做運動負荷心電圖,中青年可選擇跑平闆,老年人可選擇固定的踏車。運動時心率增快,記錄心電圖有無心肌缺血的改變,注意心肌缺血發生時心率的水準,對指導以後康複運動處方有益。即使運動試驗結果陽性,也并非支架适應證,除了改變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險因素,可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有益于控制心肌缺血的藥物,并在心髒康複中心系統做運動訓練。有氧運動有益于側支循環形成,側支循環形成有助于減輕控制心肌缺血。

無創傷低成本的體外反搏也有益于控制減輕心肌缺血。

對穩定的冠心病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支架的作用是改善心絞痛症狀,不減少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也不降低總死亡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