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術後,大部分患者都能重視藥物的治療,但有很多心血管患者吃了藥、做了手術,依然很難恢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身體還是不舒服、有胸痛、甚至是疾病複發的情況。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從事心血管病研究幾十年,他最終發現,這類患者往往在心髒存在疾病的同時,還合并有心理問題,而此時,大家隻顧用藥解決疾病,卻忽略了“心病也需心藥醫”,心理健康這劑“特效藥”,很多患者都沒有吃! #健康科普排位賽#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疾病的産生、症狀、類型、發展以及病程長短、轉歸和預後有很多都是由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行為和情緒方面的變化而導緻的。患病後的心理狀況還可以持續影響病情,是走向好轉還是惡化,都與心理狀态有很大的關系。這種由心理産生的疾病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要從心理入手。
國外專家behar等做了一項定量分析,觀察到14%一18%的心血管事件發生與心理因素有關[1]。
▲ 點選檢視大圖
焦慮、抑郁
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高達30%-40%的比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狀态,而這些患者血液中内皮素等不良因子持續增高,進一步導緻血管内皮損傷,加重心室重構,進而導緻預後不良[2]。
而産生這種心理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治療周期較長,一般需要終身服藥,或者目前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反反複複等原因,導緻患者在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的雙重壓力下所産生的不良心理反應。
恐慌、緊張
造成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和一些外界謠傳,造成患者不能夠科學地認識疾病,無法積極面對治療,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應激狀态,這對疾病的康複十分不利。
失眠
據調查顯示,約64%的心血管患者都伴有失眠的症狀,而這一症狀會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進而讓原本的心血管問題進一步加重或複發。而導緻失眠的原因往往與自身疾病折磨和上面提到的焦慮、恐慌相關,造成患者入睡困難、睡眠品質差進而進一步加重病情,如此往複,惡性循環。
自我否定
一些心血管病患者由于患病前後工作、生活狀況的變化,無法及時我調節疏解,常常表現出兩種極端情緒,或消沉低落、或暴躁易怒。由于疾病對身體的改變,讓患者處于自我否定狀态中,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引起情緒的波動。
恐懼源于未知,打消治療、康複中的顧慮,是讓心理卸下重負的最好手段。
★ 消除恐懼:患者可以盡可能地了解支架植入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以及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可以接觸有支架經驗的患者,交流康複經驗和體會。
★ 不過度謹慎:支架術後患者康複治療意識強是件好事,但是過度謹慎有時會成為一種負擔。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讓患者多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知識,融入到社會活動當中,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很好克服這種心理狀态,重建立立起自信。
★ 走出抑郁:這類患者術前常有多種基礎疾病,部分患者本身就屬于多愁善感者。這類心理狀态,可以讓患者充分了解支架手術對于基礎疾病的改善作用,通過積極正向的引導鼓勵,幫助患者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3]。
★ 建立醫患聯系:臨床上許多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或出現并發症與診治的醫生醫囑複雜程度和相關的知識教育直接相關[4]。術後用藥、康複大事小情總跑醫院挂号找醫生不友善 ,大家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發達的網際網路診療技術,通過手機就能找到專業醫生,幫助患者從專業角度解決出院後的康複空白。
參考文獻:
[1]behar s et al.am j med,1993;94:395一400
[2]心理行為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
[3]江敏.人性化護理在心血管内科的應用及體會[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 雜志,2007,2(3):257—258
[4]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患者的行為心理與門診治療的依從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