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冀州焖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

作者:魚音樂圈的事情

炒餅、焖餅、燴餅本是河北人家的家常便飯,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衆食品,但要做得講究、做的可口實屬不易。能夠填飽肚子的飯那就叫家常便飯,做出來色香味俱佳的才是地方名吃。冀州焖餅則屬于後者。

舌尖上的冀州焖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

有一次,冀州呂乃華等文友邀請我們遊衡水湖,從湖裡出來,又參觀了一座農民籌建的古瓷器博物館——冀寶齋博物館,真是大開眼界。吃飯的時候,朋友們點了冀州最有名的曹記驢肉和冀州焖餅,據說當年裘盛戎、李少春、荀慧生都愛吃曹記驢肉,裘盛戎認為,地上跑的就屬驢肉香,吃驢肉對保養嗓子有好處。因為我們當地趙州鹹驢肉也是一大名吃,是以就沒怎麼在意這曹記驢肉,反倒對司空見慣的焖餅産生出濃厚的興趣來。一個簡簡單單的焖餅,怎麼會成為冀州名吃呢?

舌尖上的冀州焖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冀州焖餅也端上了桌。觀其形色澤黃亮,不粘不連;嘗其味筋道松軟,滋味香醇,果然人人胃口大開。冀州文友們不失時機聊起冀州焖餅的曆史淵源。七嘴八舌介紹說,焖餅在明朝時源于冀州。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經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銀行幫”、“五金幫”、“雜貨幫”等幾大商業群體。一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開辦的“冀州館”都有“冀州焖餅”這種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攬家鄉客人。這樣,“冀州焖餅”漸漸地有了名氣。

舌尖上的冀州焖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

相傳,“冀州焖餅”在制作過程中用的是傳熱穩定而均勻的大鐵鍋,餅條也要特殊烙制,俗稱“包袱餅”,不超過3層,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條,粗細均勻。制作工藝講究“老湯香油,先炒後焖,蓋鍋回味,翻勺出鍋”。一般是一斤餅三兩湯。火候講究大火炒,文火焖。焖餅出鍋後,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在冀州,焖餅的種類很多,有素焖、肉焖、黃菜焖(即雞蛋焖餅)、鴛鴦焖(一盤中有兩個花樣)等。

舌尖上的冀州焖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

“冀州焖餅”不但有獨特的風味,它還是有故事的美食。傳說民國年間,冀州傅官村人劉立平能做拿手的冀州焖餅。他在商業重鎮碼頭李的萬興樓掌竈。每年廟會時,平劇名角“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都要到碼頭李來唱戲。吃飯時,他就喜歡吃劉立平做的焖餅和炒菜。一次因天下大雨,夥計沒到萬興樓訂飯,而是就近從一個飯館定了些焖餅端上來。奚嘯伯一嘗,放下筷子,臉色一變道:“怎麼不是那味兒了?這一定不是萬興樓的!”可見,奚嘯伯對劉立平所做飯菜的欣賞。

舌尖上的冀州焖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

“冀州焖餅”作為衡水湖畔特色美食,被越來越多的遊客所認可,大家在遊覽美麗的衡水湖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品嘗河北名吃冀州焖餅。